|
花農擔進城隨意挑 送上門年後還討回
津味大年禮 時尚環保租盆花
誰說過年不時髦呢,很早以前的天津民俗,就已經與時尚和環保掛鉤了,只不過現在的人們沒思考習慣背後的文化和內涵罷了,天津的民俗之所以出名,也因爲與時代保持緊密。比如春節送花,天津人過年不時興送紮成一束或是插在花籃裏的“截肢花”,嫌那樣的花沒根。要送就送盆花,花在泥土中生長,有根有葉還漸次開花,看起來就舒服。
天津人送的大禮是鮮花,而且送的形式也講究,就是隻租不買。過去每到年根底下,郊區種花的農民就會把成盆的鮮花從窖裏取出來,用挑子挑進城。想要送禮的人只需要挑選中意的花卉,付錢並留下所送之人的地址就可以了。花農們就會把盆花挑到那戶人家去。一直等出了正月或是到3月份,花農會再次登門,將已經只剩枝條的盆花挑走,送進花窖中。培育一年後,這些花又會出現在街頭,等待進入下一戶人家。
這樣的送禮方式,其他城市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天津人並不是買不起一盆花,只不過這樣的方式避免了浪費,主要對那些只嬌豔幾天的花而言。從環保角度講,愛護植物愛護地球生物的現代生存理念,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尚,但天津人幾百年前就已這樣做了,而且還發展成了一種民俗傳統,不也說明天津人有遠見嗎?
過年是鄉戀 年俗是財富
從臘月二十三到大年三十,本報《天津年俗系列報告》一直陪伴着讀者,體驗着最傳統的天津年味兒。
掃房子、糊窗戶、燉大肉、宰公雞……久違的民俗是否讓您眼前一亮,曾經的行業是否喚起您的記憶。
八天來,讀者的互動短信始終圍繞着民俗展開,有的讀者回憶年俗,有的讀者感受年俗,有的讀者評價年俗,還有的讀者記錄年俗,一個個年俗就像一把把鑰匙,打開讀者心中記憶的大門,廣大讀者們也樂於在字裏行間享受過大年的樂趣。
139×××××589:
我一直關注着《天津年俗系列報告》,覺得裏面不僅有少見的年俗報道,而且還有專家細說年俗,從大到小全部網羅其中,讓人看後又長見識又長學問。
看着這些報道,我覺得天津年俗就是一筆寶貴財富,應該受到更多的年輕人的重視,把傳統的地方民俗發揚光大。
130×××××745:
過年是一種鄉戀。這不,住在湖南的大姐回家了,住在四川的三姐回家了,住在湖北的二哥也回家了,一家人開開心心地聚在一起,和爸爸媽媽吃吃飯、喝喝茶、聊聊天、看看電視,我又想起了《常回家看看》這首歌,體現親情就是過年的意義所在。
133×××××599:
大年三十熬一宿,閤家歡樂吃餃子。雖然葷餃子、素餃子早就吃膩了,但是除夕餃子卻是百吃不厭。這就是傳統,傳統必然有自身的意義。記得有一年,我們家過年嘗試着改吃年糕,結果總是感覺不如餃子吃得親切。
136×××××777:
過去,媽媽會在過年的餃子裏放硬幣,誰吃到意味着一年都有好運氣。
如今,放硬幣的做法顯得很不衛生,所以媽媽就用蝦仁、鮮貝等海鮮代替,雖然餃子裏的東西變了,但是大家爭着吃。其實誰也不相信這些講究,但吃餃子的心情卻始終不變。
137×××××522:
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叮噹亂響的做飯聲,春節氣氛早已圍繞身邊。
今年很不湊巧,三十晚上要在單位值班,老婆說準時給我送餃子來,我覺得特別幸福,有家的感覺真好。我想借這個平臺向所有的新報讀者拜年:“過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