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天,《百家講壇》著名主講人閻崇年在泰達圖書館舉行交流會,與新區讀者共同感受歷史,會後,閻崇年接受了本報的專訪。第一次見面,記者就被其博學儒雅的魅力所深深吸引。目光炯炯,聲音洪亮,閻老謙遜又平易近人,但只要談及歷史,他都是一絲不苟的。談笑間,閻老思維敏捷、妙語連珠又從容自若。若非親口介紹,很難相信,他已經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
45年矢志不渝
閻老的大學就讀於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時剛二十出頭。最初,閻老對先秦史更加感興趣。但是,著名歷史學家楊向奎先生的一封信,改變了他的研究方向,也決定了他的人生軌跡。
『當時,我寫了篇關於先秦的研究論文,去向楊向奎先生請教。他看過後連稱文章寫得好。不久,我收到了他的一封信。信中,楊先生建議我「改行」研究清史,原因很簡單,清代的檔案、主要文獻、宮廷建築都在北京,主要專家也在北京,有著非常便利的條件。相反,研究先秦靠考古發掘,北京就不如西安方便了,只能吃人家的「殘羹剩飯」。此後的一個月,我什麼也沒乾。反復思考楊向奎先生的建議,最終決定開始研究清史。』就這樣,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閻老便與清史結緣。整整45年過去了,無論生活環境如何變化,閻老都沒有放棄對清史的追求,直到今天,也從來不曾動搖過。在這期間,為了深入研究清史,他曾到關外學習,也曾向一位在光緒年間做過佐領的老先生求學滿文……
一位漢族人卻是滿學會會長,上世紀80年代末,閻老倡議並建立了第一個專業滿學研究機構——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他說,當時中國有人研究滿族的歷史、文化等,但卻沒有像藏學、蒙古學那樣被整合成一個學科。而研究清史,又不能不涉及滿學。
歷史只能正說
很多人說,閻老是『百家講壇』成名第一人。談到這檔節目,閻老最初只是應邀講清朝十二帝中的第一講。但講完努爾哈赤後,反響非常強烈。在中央電視臺的一再要求下,閻老又講了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一口氣講完了十二位皇帝。加上此後的專題和答疑,一年下來,足足38講。
『以學問釀評書,以故事說歷史』,閻老講歷史的方式能讓上到學者專家、下到老人孩童的各層次觀眾所接受。『歷史本來就是故事,生動又有趣,我只是將它們原原本本地復述出來,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進行解說。』但對於歷史,他的態度始終是明確的,那就是歷史只能正說,戲說的不是歷史。近些年來,『戲說』歷史成風,其中又尤其以清史題材居多。對此,閻老認為正史和戲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方面。『「戲說」形式的興起,像電視劇、電影、小說等,大多是通過藝術手段來表現的,但它並不是歷史,只能是故事。歷史就完全不同了,始終都是不可以演義的,只能正說。《百家講壇》的熱播和一系列正說書籍的暢銷,恰恰說明老百姓希望了解到一個真實的歷史。
對於未來的打算,閻老表示,既不會一頭鑽進研究室,也不會以各種講座為主業。『一方面,研究歷史是我的職業,我肯定還會繼續堅持下去,並將自己的學術成果與其他同行進行研究、交流。另一方面,我也會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把自己所學的知識,以通俗化、大眾化的方式傳達給讀者和觀眾。』
人人都應學史
對於日益興起的『歷史熱』,閻老認為這是一件好事,代表著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因為只有這樣,老百姓纔能有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隨之帶來的是,人們素養的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進步。
閻老說,除了各自的專業知識外,每個人都應該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研究歷史,首先是一種傳乘,告訴人們要記住過去發生的事情。同時,還能豐富知識、激發智慧、修身養性、學習治國。以《康熙大帝》為例,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們都能從中受益。青少年通過學習可以立志,中年人能學會拼搏,老年人可以向古人學習養生之道,學習老驥伏櫪。而公務員則可以學習治國的方法,更好地為國家發展做貢獻。
『四合』是閻老的人生信條,即『天合、地合、人合、己合』,這其中暗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閻老透露,『四合』就是他在長年學習、研究歷史的過程中,通過對古人成功原因和失敗教訓總結出來的。他說,『生命不息,四合不止。人生本來就是不斷完善的過程。研究歷史幾十年來,最大的收獲就是了解了歷史,了解了人生,還學會了如何修身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