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桂希恩,71歲,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傳染病科主任,中國艾滋病高發區的最早發現者,中國艾滋病預防的國際最高獎『貝利·馬丁』獎獲得者。
『你的事跡令我很感動,你是一個好醫生。』 『謝謝總理。我只是盡了一個醫療工作者的職責,做的還不夠。』
『如果對別人的痛苦無動於衷,他就不配成為一名醫務工作者!』
這是一國總理和一名普通醫生的交談。
這名醫生叫桂希恩,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一名普通醫生。
桂希恩教授的工作很忙,面對記者打來的采訪電話,已經71歲的老教授說最近一段時間他一直在『教書,看病人』,自己雖然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只要有精力,還想一直乾下去,同時也謙虛地說,他現在最擔心自己『因為沒有能力,做不好工作』!
看到大學生患者很傷心
『目前找我來看病的大學生在武漢已有35人!』桂希恩教授嘆息著反復重復著『35』這個數字,讓他感到傷心的是,他最近接觸的幾名大學生艾滋病患者,在原本一生中最好的年紀應該是讀書、去學習掌握知識、掌握技能,結果這個時候發現艾滋病。『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桂希恩教授曾在很多場合講過一個病例:一次,有一個大學生來看病,是由他的母親陪著來的,這個母親是小縣城的一個職員,就這麼一個獨生兒子,費了很大勁培養出來了,考取了大學,家裡非常高興。但是當她知道兒子因不安全性行為感染時,就不斷地掉淚。『我看在眼裡,心裡也很難受,我想其他的大學生應該從中吸取一點教訓。』
對於預防性病、艾滋病,一個外國專家提出了ABC原則:A就是禁欲,如果禁欲不可能有性的傳播,這一點大概難以做到。那麼按照B做性忠實者,如果A和B都做不到,就一定要按照C用安全套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對於學校的『防艾』工作,教育部門應該加強艾滋病防治知識的教育。
桂教授告訴記者,現在湖北省教育部規定中學要有6個學時,高中要有4個學時的防艾課程,甚至在高考時,還專門設一題關於艾滋病防治知識的考題,從而拓寬中學生的知識面,普及艾滋病預防知識。
是醫生也是患者的朋友
『對於角色問題,我更願意說我是一位醫生,對患者,我總是說兩句話:第一,我是醫生,第二,我願意和你們交朋友。』
桂教授坦言,現在社會上歧視艾滋病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外國有,中國也有,這是宣傳工作不到位,由於很多人固有思維認為艾滋病就是因為做了見不得人的事纔會得,所以對艾滋病患者貼上了不道德標簽。
『一些媒體曾報道說我給艾滋病人抽血時不戴手套,我並不宣揚這種方式,但是我查了,我的艾滋病是陰性的,我在國外也做了一次檢查還是陰性,像我這樣的人都沒有受到感染,一般的人怎麼會受到感染?』桂教授告訴記者,他下鄉曾給上千的感染者抽血,家裡也住過病人,他幾乎每天都看到病人。所以並不覺得艾滋病奇怪。完全是一種過於的恐懼,它的傳播途徑就是三條,其他的途徑不會傳播的。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就兩條,保護好自己。不歧視艾滋病人。』桂教授用簡短的兩句話回答。
請媒體別過多乾預我
面對頻繁的媒體采訪,桂希恩曾反復表示:『我覺得宣傳我宣傳得太多了,我沒有那麼多的事情可以講……最好別乾預我,讓我把我該做的事多做一些!』
中國媒體在『防艾』的道路上應起到什麼作用?桂教授認為:『對於媒體的宣傳,我希望能夠做到實事求是的宣傳,誇大或是宣傳太少都不好。』
『高血壓、糖尿病、乙肝等不也沒有根治的辦法,人們不照樣生活得很好?媒體在「防艾」宣傳上,要盡量保持客觀、全面,給社會做出正確的引導。』桂希恩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