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從一開始互發聲明的『媒體宣傳戰』,到針鋒相對的所謂『彈窗陣地戰』,再到如今發展為針對對方軟件運行的『斬首割喉戰』,『3Q』之爭的逐步昇級,除了顯示騰訊與360兩家公司在商業利益上的不可調和外,更凸顯了年輕的中國企業在行業協調、法律意識、商業倫理乃至市場公關上的多重缺位。
首先,『3Q』之爭的昇級反映了中國互聯網行業在行業協調上的嚴重缺位。從國外經驗來看,當同行業主要廠商發生爭執時,一般由行業協會或其他主要廠商出面加以協調,以維護行業秩序和本國企業的整體利益。畢竟,作為同業競爭者,誰都不具備擔任行業規范最終仲裁者的資格,真正能夠對行業規范做出評判的應該是行業協會或是有關的政府機構。同理,『3Q』雙方關於對手侵犯用戶隱私、危害用戶信息安全的指控理當由行業協會來進行裁判。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3Q』之爭鬧到現在也算『曠日持久』,行業協會卻一直處於『失聲』的狀態,搜狐、百度等行業巨頭不僅不參與調解,反而競相『選邊站』,任由商業競爭如『火拼』一般持續,甚至人們根本不知道中國互聯網企業是否存在一個獨立的行業協會。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中國互聯網行業淪為業界笑柄。
其次,『3Q』之爭的昇級還反映了中國企業法律意識的缺位。商場之上比拼的不僅是技術和價格,更有企業聲譽。既如此,假如有對手侵犯詆毀自己的名譽,受害的企業理當運用法律武器以正視聽,自證清白。況且通過法律渠道維護聲譽,雖然需假以時日,但卻是永絕後患,還可讓對手操縱輿論等招數通通失效,避免被對手使用『烏賊』戰術越描越黑。在騰訊與360的聲明中,都有對手『惡意詆毀』的字眼,可是雙方誰都沒有使用法律武器,反而是煞費苦心地搞起技術對抗,最後只有玉石俱焚一途,令人有捨本逐末之惑。
再次,雙方爭斗的白熱化也反映了中國商界在商業倫理上的模糊缺位。360公司發起『3Q』之爭的一個理由是維護用戶隱私,而後雙方也都采取這一借口加劇對抗。可時至今日,雙方誰都沒有對自己的隱私政策做清晰的表述,仍舊只是大而化之地佔據道德高地。反觀Google、雅虎等國外互聯網企業,都會在不同場合對用戶隱私保護提供明確保證。事實上,不僅是互聯網企業,諸多國內企業在顧客權益的問題上除了表示遵守國家基本規定,完全沒有在商業倫理上有任何的自我規范或行業自律。『3Q』之爭的昇級恰恰將這種缺失更顯著地展現在公眾視野之中。
最後,『3Q』之爭的昇級還反映了中國企業在市場公關上的嚴重缺位。市場公關的核心是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而Merrll·Chapman早在其2004年的著作《IT大敗局》中就以微軟公司打壓網景公司為例,告誡IT企業一定要避免樹立過分霸道的市場形象,即便其在業內『殘酷無情』,但至少要讓公眾認為這家企業是溫和友好。否則就會像微軟一樣招來政府反壟斷指控和公眾的質疑。然而此次『3Q』之爭中雙方不斷采取手段終止對方軟件服務,卻絲毫不顧及用戶的意願,這種濫用市場霸權的手法充分顯示『血氣方剛』的中國IT企業在市場公關領域的『幼稚』。而最為國際化的IT行業尚且如此,其他國內企業的情況也可想而知。
回顧世界經濟史,任何國家的商業競爭都會經歷充滿蠻荒的叢林階段。但是那些聲名赫赫的行業巨擘現在得到人們尊敬的原因,正在與他們從『野蠻』中學會了『文明』。因此,當『3Q』之爭注定成為中國商界因幼稚而留下傷痕時,人們亦希望它成為中國商界理性、成熟的新坐標。
沈旭文(經濟系大學生)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