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一提起天津年畫,大家只想到楊柳青,卻很少有人知道東豐臺。
清末民初,寧河縣東豐臺、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縣是近代北方地區的三大年畫產地,而豐臺鎮又是銷往內蒙古、東三省的集散地,興盛一時。
馮驥才評價,東豐臺年畫具有“北方鄉土質樸厚重的氣質”。
然而,這項誕生於明末,興盛於清代中期的鄉土藝術,卻令東豐臺木版年畫的第五代傳人,63歲的董靜老人憂心忡忡。
受假冒東豐臺年畫的印刷品衝擊,完全採用傳統工藝手工繪製的東豐臺木版年畫,今年幾乎已經斷了銷路,大量積壓。更爲嚴峻的是後繼無人。董靜最擔心的是,也許他就是最後一代東豐臺年畫的傳人了。
“義盛做”農家院裏的老字號
一早,董靜給老伴做好早點,照顧老伴吃飯,然後拿出一張紙條,寫上“按時吃藥”,貼到家裏的大鏡子上。
由於60歲的妻子去年得了腦栓塞,經常忘事,董靜不得不時刻提醒老伴。
“我進畫室,一畫就是半天,照顧不了她,所以就給她寫紙條。”董靜說,這是他想的權宜之策,但讓他鬱悶的是,老伴經常忘了看字條,所以他就寫很多張,放到老伴經常待的地方,而這份仔細也是常年畫畫養成的。
董靜是寧河豐臺鎮北村人,東豐臺“義盛做”木版年畫第五代傳人。
所謂東豐臺其實就是寧河縣豐臺鎮,因在北京以東,過去爲區別北京豐臺,故稱這裏爲東豐臺。
董靜的木版年畫工作室其實就是他的家,一處普通的農家院,院裏種着黃瓜、豆角等蔬菜。
院門左側的屋子是董靜的畫室,一張長桌子上放着筆墨紙硯,農閒時候,董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這裏度過的。
8:00左右,董靜走入自己的畫室,桌子上是他前一天還沒有畫完的一大幅“寧河四寶”圖,白色的宣紙上,毛筆的墨跡勾勒出勻稱的線條,蘆葦、紫蟹、稻穀、銀魚寧河四寶並陪襯上可愛的胖娃娃……董靜的畫中帶着濃郁的寧河地方特色。
十月是寧河釣蟹的季節,也是旅遊旺季,但董靜說,他創作這幅作品不是爲了掙錢,而是計劃參加近期的一個民俗藝術展覽,以便推廣東豐臺年畫這門傳統藝術。
董靜創作年畫不用打底稿,而是想好造型,拿起筆來就往宣紙上畫,一氣呵成。老人並沒有上過專業美術學校,學畫是受本家叔叔董德偉的影響,而董德偉是“義盛做”木版年畫第四代傳人。董靜說,年輕時,他跟着叔叔在畫社裏工作,常年耳濡目染加上他的悟性也就成了專家。
而木版年畫工序複雜,首先要構思創作圖案,並用白描的手法畫在宣紙上,然後就要選擇適合刻版尺寸的木料,把畫好的紙張反着粘貼到木板上,這樣還不能直接雕刻,而是要用手指蘸水一點點把空白的宣紙搓掉,讓木板上只剩下墨筆的線條,這時才能拿起刻刀按照線條一點點把圖案鏤空出來。最後的工序是利用刻版再把圖案印刷到紙上,再由工匠給畫上的人物、景色手工上色,一幅真正的木版年畫纔算完成。
“這一套工序全部手工。”董靜說,他創作一套刻版最快也需要一週左右。如今會全套這種傳統手藝的人不多了。
七張小年畫能抵飛鴿車
年歲大了,眼睛有些花了,所以畫一會,董靜就要休息一下。
畫室的牆上掛着他幾年來創作的版畫作品,還有參加各種活動時候的照片,董靜的休息方式,就是踱着步子,看看自己多年的“成績”。
在照片中,一幅與馮驥才的合影被董靜特意放大掛在最顯眼的地方。“馮老師是懂年畫的。”董靜說,今年年初的一天,馮驥才帶着幾個人來到他家訪問,並對東豐臺年畫藝術做了詳細瞭解,這讓董靜興奮得一夜未眠,在傳統藝術上能得到馮驥才的認可和指導,不是每個民間畫家都能有的待遇。
對於東豐臺年畫,馮驥才經過考證在2月4日撰文,東豐臺年畫具有北方鄉土質樸厚重的氣質,早期畫風更是與楊柳青年畫相去甚遠。東豐臺年畫用色不像楊柳青年畫那樣細膩淡雅,而是用原色,着色很重,對比強烈。“其畫版直線多、曲線少、色塊多、線條少,因之結構緊湊結實,畫面具有整體感與分量感。”馮驥才說,這正是他由衷喜歡東豐臺木版年畫的緣故。
“雖然現在沒人知道東豐臺年畫了,但過去我們的年畫可是很風光的。”董靜說,清末民初,寧河縣東豐臺、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縣是近代北方地區的三大年畫產地,而豐臺鎮又是年畫銷往內蒙古、東三省的集散地,曾興盛一時。建國後,鎮裏一直有年畫作坊,上世紀70年代東豐臺年畫專供出口,創匯10萬美元,成爲天津市工藝品進出口公司的創匯大戶。董靜記得,當時他畫七張小的東豐臺年畫就能抵得上一輛飛鴿自行車的價錢,而賣畫收入當時養着畫廠100多人。
“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生產中斷了,從此東豐臺年畫就開始沒落了。”董靜說,由於重視不夠,東豐臺年畫逐漸少人問津,而楊柳青年畫變得一枝獨秀,以至於人們只知楊柳青不再知道興盛一時的東豐臺年畫了。
“李鬼”欺負“李逵”
中午時分,董靜放下畫筆,開始了他的另一項“休息”方式——做飯。
由於妻子生病,除了畫畫,董靜還要擔負整個家務。董靜的兒子在唐山上班,也很少回家,幫不上他,而對於他會的這套傳統手藝,孩子們並不感興趣,也學不來。而他的小孫女喜歡畫畫,一回到家,就學着董靜的樣子,拿着畫筆顏料畫個沒完。
“我想好好培養一下這個孩子,畢竟老的東西要傳承下去。”如今董靜開始意識到東豐臺年畫的傳承問題,但對於這些舊的傳統藝術,當地的年輕人幾乎沒人願意學。
會設計繪畫圖案、能刻木版、懂得上色技巧,如今這樣的年畫師傅整個豐臺鎮超不過5個人,而且年紀都是六七十歲了。而在董靜的工作室中會上色的工匠年紀最小的也已55歲了。
“我也想招幾個年輕人到我這來工作,我好培養一下,但是難呀。”董靜說,自己雖然是東豐臺木版年畫第五代傳人,今年天津市又向國家申報他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但他的工作室還是作坊運作,日常運營的經費都靠賣畫,而他的收入不固定,去年生意好賣了7萬元,而今年從年初到現在他的畫銷售額還不到1萬元。因爲錯誤估計了行情,他年初把去年的收益都投到了畫室擴建和購買了大批木板材料等,如今已入不敷出。
“僱一個年輕的畫工,每天沒有100元工資,養不了家,誰來呀,可我又給不起。”這就是董靜遇到的困境,爲了能把畫室維持下去,積攢收入,現在董靜除了畫畫,又開始接村裏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給人家操持會場或錄像刻盤,掙點“外快”,但忙碌的生活中是董靜的無奈身影。
“沒人和我學畫不說,現在有人又看上‘東豐臺年畫’這個品牌,做起了盜版。”對於今年年畫突然滯銷,董靜無意中發現了原因。幾個月前,他到市內辦事,在一家印刷廠發現大批量的用絲網印刷製作的東豐臺年畫,經過他調查瞭解才知道,原來有人仿製幾塊圖案,然後利用現在的印刷技術掃描製版批量印刷,盜用東豐臺木版年畫的名字偷偷投放市場。
董靜說,木版年畫的價值就在於全部是手工,雖然是一個刻版,但由於後期人工上色每幅畫之間都不同,而印刷品是完全一樣的,並且畫的顏色顯得漂浮,沒有手工繪製得厚重質樸。但是又有幾個購買者真的是內行,懂得這裏面的奧祕呢。
這種“偷工減料”的工業化生產,對董靜的傳統手工業作坊的確衝擊不小。而傳統工藝技術要求高、成品出活慢、市場價格高,所以在商品市場競爭中,董靜處於劣勢。“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解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吧。”董靜說,能維持就維持,維持不下去,也許他就是最後一代東豐臺年畫的傳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