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化活動涉及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傳播者、接受者等不同主體,生產、流通、接受等不同環節及其手段和方式,這些因素及其相互關係和運動發展,形成了特定的文化生產方式,決定着文化發展的內在機制、發展模式和時代特徵。文化體制改革就是要通過調整這些因素之間的關係,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動力組合,探索符合文化發展規律和時代特徵的文化發展模式。
在當前我國文化發展的現實中,政府主導、精英引導和市場驅動等幾種文化發展模式各領風騷,凸顯了文化發展過程中某種要素的特殊功能。
政府擁有巨大的經濟資源、權力資源和民衆信任資源,能夠形成強大的社會動員力量,長期以來在文化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促進了人民羣衆文化權利的實現。但同時,文化部門也因壓力小而缺乏競爭力,缺乏自我生產機制,難以適應現代文化發展和時代要求。
文化精英在文化發展方向的確定、文化重大決策的啓動和文化產品性質的決定等方面發揮着規範、引導作用,而市場、政府、受衆等都受到文化精英的引導和制約。這種模式有利於發揮文化精英的主體創造性和文化品位的提高,但由於過分誇大精英文化作用,限制了羣衆文化的發展,過分強調少數文化人對文化創造、欣賞、參與的壟斷權,限制甚至剝奪了社會大衆的文化權利,不符合現代文化民主化發展的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着我國市場經濟和大衆文化的發展,不能直接帶來經濟利益的人文知識分子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吸引力日衰,知識精英的退場和精英文化的邊緣化趨勢日益凸顯,精英引導模式也逐漸失去地位。
市場驅動模式是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和完善而興起的文化發展模式,成爲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生產主體、發展資金、消費受衆等各種要素配置的基礎平臺,對文化發展起着導向、調控和制約的作用。儘管其產生的時間並不長,但它適應文化與經濟密切聯繫的發展趨勢,拓展了文化資本來源,推動了文化產業的資本運營,促進了文化人才的合理流動,開拓了文化發展空間,擴大了文化傳播渠道,推動了我國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但由於過度渲染商業化的文化發展取向,導致了文化商業化的泛濫,對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構成很大威脅。
顯然,無論是政府主導模式、精英引導模式還是市場驅動模式,都各有側重,各有優勢,也各有不足。
爲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我們應該遵循文化發展規律,結合時代特徵和我國文化發展實際,通過文化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綜合多種文化發展要素,吸納各種發展模式優勢,實現多元發展動力的有效組合和良性互動,探索一種更加有活力、有效率的文化發展模式。一是把公民文化權利實現作爲核心任務和根本目標。把人民羣衆的文化創造、參與和享受程度作爲衡量尺度,強調一切文化活動都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展開,使文化建設的核心任務更加明確,形成文化發展中的目標牽引力量,並避免只重視具體任務而忽視最終目標的情況。二是發揮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及意識形態文化發展方面的職能,爲文化發展提供方向指導。政府主要負責宏觀的文化管理和文化服務工作,制定文化政策和發展規劃,協調各類各級文化機構和文化實體的關係,提供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公益文化事業,既爲全面實現公民文化權利創造良好條件,又能有效抑制政府文化權力過分蔓延的趨勢。三是突出文化精英在高雅藝術、人文社會科學發展方面的核心作用。通過文化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政府以財政支持和基金贊助方式,減少文化精英的生存和發展壓力,保證他們能夠相對自由自主地進行學術文化研究和高雅藝術創作,爲人們提供高品位的文化產品,使人們在文化享受中提高人文道德素質和文化知識水平,同時避免精英文化同社會大衆之間的隔離。四是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文化資源、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的作用。切實利用市場的靈活性和競爭機制,把各種營利性文化從政府辦理範圍中剝離出來直接交由市場調節,推動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使民間文化力量參與到公益文化、高雅文化甚至學術文化當中,實現營利性文化同公益文化、精英文化雙贏的效果,克服文化商業化氾濫的趨勢,避免商業思維過度衝擊高雅藝術和學術文化。
總之,多種要素合理組合、多元動力良性互動的文化發展模式,就是要求文化發展的各種要素都圍繞公民文化權利實現這個中心目標展開,形成“目標一致、各有側重、要素聯動、優勢互補”的動力組合,產生文化發展的強大合力,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