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天津北方網訊:今年,按照民政部的統一安排,一場“接送流浪孩子回家”的專項活動已經在本市大規模展開。本市將建立起全覆蓋救助網絡,多部門聯合行動,有效保護流浪兒童權益。在這次專項行動中,堅持以預防爲主、標本兼治的方針,以全面、及時、有效救助保護流浪未成年人爲目標,依法嚴厲打擊拐賣、拐騙未成年人以及脅迫、誘騙、利用未成年人乞討和實施違法犯罪等活動,積極主動救助和保護流浪未成年人,力爭到2012年年底基本實現城市街面無流浪未成年人。爲此,天津市救助管理站與本報聯手,今年將對“接送流浪兒童回家”的活動進行全面報道,關注孩子回家路,讓孩子們儘快回到父母身邊。
拖病體老爸千里來津接回離家女兒
昨天上午9點,從湖南嶽陽一路奔波趕到天津的肖德五急匆匆地跑進了天津市救助管理站。進門就四處尋找,操着不太流利的普通話問:“我女兒是在這兒嗎,真的是她嗎?”
談話間,肖先生不時扶着腰。他說,自己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本來正在家裏休養,可是10天前,15歲的女兒小小(化名)不見了,他拖着病痛的身體,找遍了城市裏的每一個網吧。本月23日,他接到了女兒從天津打來的電話,說自己在天津,沒錢也沒地方住,哭着找爸爸說:“要回家”。遠在千里之外的老肖告訴女兒趕緊打“110”,過了幾個小時,他就接到天津救助管理站的電話,於是趕緊來天津接女兒。
覈實了老肖的身份,工作人員帶他到兒童保護教育中心見女兒。老肖腳步蹣跚,他說:“這兩天我都是戴着醫用的腰帶,貼着膏藥在找女兒,這一趟火車,我全身都疼得要散架了,可是,能見到孩子,我也高興。”工作人員把小小領來了,15歲的女孩兒見了老爸沒有太多的激動。倒是老肖一把摟住了女兒,摸着孩子薄薄的外套,問:“冷不冷啊,你這孩子。”淚光在他眼角閃動,女兒卻只是拉着老爸的一隻胳膊,說:“快回家吧。”
記者請父女二人上了“新聞直通車”,把父女倆送上回家路。
“嬌養女”爲見網友兩次離家
坐在車上,老肖一直拉着女兒的手,生怕女兒再丟了。他告訴記者:“10年前我就離婚了,我覺得孩子沒有媽媽,就格外地疼。可是,她長大了,有話不願意和我說,在網吧裏遇到些年齡差不多的孩子,有時就和他們一起跑出去玩兒,前不久,她就離家過一次了。”
小小這時情緒興奮起來,主動對記者說:“這次我和一個朋友約好來天津找一個網友,他說是塘沽的,我從家裏拿裏了600多塊錢,我們就一起來了,可是,那個網友沒找到。結果我的錢和兩個手機都被那個一起來的朋友拿走了。我被旅店老闆趕出來,在馬路上流浪了大半天,實在又冷又餓了,才找人借了個電話找我爸。”小小講這個過程,並沒有太多的自責,只是說到在救助站裏一週的經歷時有點感動:“我剛來時,總想着快回家。後來,叔叔阿姨們經常安慰我,還有關老師、孫老師,是我的責任老師,她們天天和我聊天,我在生活中從來沒有人和我這麼親切地聊天。她們白天陪我說話,晚上陪我睡覺,我從小就沒有和媽媽在一起,我羨慕別的同學有媽媽,在這裏的一週,我覺得這種感覺就和有媽媽一樣,我說的話她們願意聽,也聽得懂。”聽着女兒的話,老肖好像也若有所思,當他們下車的時候,老肖對記者說:“我明白些了,回去和孩子多溝通。”
“救助專家” 流浪兒童中“網癮少年”增多
天津市救助管理站的閆世威隊長是有幾十年工作經驗的“救助專家”。閆隊長介紹說:近幾年救助站救助的流浪兒童從12歲到17歲年齡段的居多,其中,最多的就是像小小一樣沉迷網絡,瞞着家長到外地找網友遇到困難無法回家的。很多孩子都已經不是第一次離家,往往是第一次回家後,家長要麼打罵,要麼怕孩子再跑就儘量百依百順,這兩種方式都不是正確的。孩子因爲有過“經驗”,出走的膽子就更大。還有一類是未成年人認爲在家裏“沒意思”,自己外出打工,多半找不到工作或被騙,結果流浪街頭。還有不少孩子是由於處在青春期,叛逆心理嚴重,家長批評幾句就離家出走。閆隊長說:“救助中心裏90%的流浪孩子都會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回到自己的家。而如何讓孩子不再走,家長們要多做些工作。”
心理專家 和孩子溝通要講究方式
天津宜童心理行爲研究中心主任張原平提醒家長們: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特點比較明顯,特別是單親家庭更容易出現父母與子女溝通不暢的情況。孩子有一部分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非常想要“找到能夠理解自己的人”。他們認爲父母不明白自己,就會選擇找同伴傾訴,有些孩子也會將這種情感轉移到網絡上,把“網友”當做感情傾訴的對象。家長不能以大人的身份和口吻與孩子交流,而是更應該留意孩子的興趣愛好,瞭解孩子的年齡圈裏的話題和新鮮事物,儘量用平等的關係和孩子能接受的內容、方式去溝通,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因爲家庭交流不暢而帶來的青少年問題。新報記者任悅李海燕實習生張一博通訊員黃曉莉孫雅怡 攝影新報記者吳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