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遊客體驗革命戰士的艱苦生活

曹瑞霞在自己的農家院前

“花峪”慘案倖存者劉國仁老人

抗戰勝利紀念碑是紅色旅遊區的標誌
天津北方網訊:一道山樑把薊縣旱店子村和北京平谷區隔開。
這是薊縣大山深處,西北邊界的一個小村莊。很少有人知道,旱店子是天津老區紅色旅遊的創始地。當薊縣盤山、九山頂、毛家峪等地旅遊辦得紅紅火火的時候,這處老區的紅色旅遊卻遇到了一些“煩惱”。
“後花園中的後花苑”
出了薊縣縣城,沿着津圍公路向北行駛,透過車窗看去,桃花還沒有全部開放,幾株桃樹枝杈上已鑽出粉紅色的花骨朵,而山坡上草木也泛着青綠,一切都顯得那樣安逸。
“我們這裏不但有很多抗日遺蹟,風景也特別好,您要是再過幾天來,能看到這滿山的花開,那可是香飄十里呀。”陪同記者進山的旱店子村劉文鬥主任說,旱店子村屬於薊縣羅莊子鎮,這裏地處京津兩地交界,四面環山,雖然較偏僻,但春季山花爛漫,草長鶯飛。夏天山上橡林松濤,綠廕庇日,秋日百果飄香,層林盡染,自然風光非常好,被人譽爲“後花園中的後花苑”。但在成爲紅色旅遊區以前,這裏卻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
“以前俺這裏誰也不懂搞旅遊,而村裏地太少,種糧食還不夠自家口糧,過去村民就靠種果樹,用果子換糧食。”劉文鬥說,全村只有148戶,493口人,雖然山地面積很大,但能分給村民可耕種的土地卻只有390畝,平均每人還不到1畝地,每年秋天,村民不但要忙着採摘果子,還要騎自行車馱着自家果實到幾十公里外的縣城去換糧食,生活非常困難,而2006年,紅色旅遊景區的建立,才讓這裏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旅遊比種地收入高十倍
淇淶農家院是紅色旅遊村裏設施最好的農家院,58歲的村民曹瑞霞是這裏的老闆娘。“這紅色旅遊改變了我們一家人的生活。”曹瑞霞介紹說,旱店子村是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期間,這裏是八路軍盤山抗日根據地的重要戰場,在這裏,八路軍前後和日寇發生過大小戰鬥上百次,包森司令曾在這裏養傷和指揮戰鬥。
“想聽抗日故事,每個村裏人都能給你講上幾段,這就是咱們紅色旅遊村的特點。”曹瑞霞說,2006年以前,她和老伴劉福明靠種地爲生,除了村裏分的地種些玉米作爲口糧,剩下的就是開墾山地種些果樹,賣果子的錢供孩子讀書並維持全家生活。每天起早貪黑,一年下來收入5000多元,而這在村裏還算是收入高的。
“我是第一批報名辦農家院的村民。”曹瑞霞說,她從普通山民到農家院老闆,就是倚仗着村裏建起紅色旅遊區,而薊縣紅色抗日區域很多,他們的小村莊卻是第一個提出紅色旅遊概念的。
2005年,抗日戰爭勝利六十週年,天津市老區促進會的負責人到旱店子調研,看到村民生活很艱苦,於是聯合縣政府,幫村裏引資幾十萬元建立了“抗日勝利紀念碑”、“警示門”、“警世鐘”等幾處紅色旅遊景點。
抓住這個機遇,2006年,曹瑞霞和老伴劉福明拿出所有積蓄,把自己家的住房改成了農家院。曹瑞霞說,農家院建立了,但是客人從哪來,山民們沒有客源。於是各方再次向這個老區村伸出援手,並由村委會負責統一聯繫市內旅行社,帶遊客到村裏來旅遊,慢慢地開始有些回頭客了,在生意最好的時候,他們家一天能接待100多名遊客。
“自從經營農家院,一年能有五六萬元的收入,比以前種地收益整整增加了十倍。”曹瑞霞說。
這幾年盤山等地農家院由於生意火爆,已經漲到每人每天120元左右了,但曹瑞霞說,紅色老區畢竟地處大山深處,客源有限,因此村裏的農家院基本沒有漲價,在農家院住宿一晚吃三餐,每人只要80元。
酒香也怕巷子深
在村委會的對面,記者看到村裏正在修建一處戲臺。“夏天來這裏旅遊的客人就可以聽戲、開篝火晚會了。”村民張立新說,希望村裏這些新的旅遊舉措能帶動今年的遊客數量。
原來與曹瑞霞的農家院相比,張立新和劉文英等村民經營的農家院這兩年面臨客源萎縮、經營難以維持的困境。
張立新也是最早一批經營農家院的農戶。她說,近兩年遊客比以前少了很多。雖然周邊羣山的景色很漂亮,又是“紅色旅遊”的發源地,但旱店子村畢竟在大山裏面,知名度低,很多來薊縣旅遊的遊客在山外就被截留了。雖然村裏紅色旅遊搞了六年,但與盤山、九山頂、毛家峪等地相比,發展還是比較慢。
據旱店子村的村主任劉文鬥說,村裏旅遊目前的確遇到一些瓶頸,主要原因還是紅色旅遊區的知名度不夠,另外,村裏有能力經營農家院的農戶也不多,不能形成一種良性的旅遊經營氛圍。
“過去不愁遊客上門,現在客源少了,影響農民搞旅遊的積極性。”劉文鬥說,目前,村裏農家院的生活設施、居住條件還比較簡陋,而遊客現在對環境、住宿等要求都在提高,所以村裏現在也正在發動有經濟能力的村民提高農家院的服務質量和擴大接待規模。
劉主任說,爲了發展這個邊界小村的旅遊,村裏已經相繼投入上百萬元,用來改造周邊旅遊環境,修上山道路、建遊客接待中心、綠化周邊山地。
紅色旅遊等您支招
80歲的劉國仁老人是“花峪”慘案的倖存者之一。1941年,日本鬼子進山掃蕩,在旱店子村西面的“花峪”對村民進行集體屠殺,當時年僅9歲的劉國仁僥倖從死人堆裏逃了出來。
劉老漢是抗戰歷史的見證人,很多來村裏旅遊的遊客也常常來老人家中拜訪老人,聽老爺子講那樁慘案。
看到記者來家裏拜訪,劉國仁把自己當年親眼所見的鬼子掃蕩的經過講了一遍,雖然這些年不知道講了多少遍,但當講到親人被鬼子殺害的時候,老人還是禁不住哭了起來。
據村主任劉文鬥說,根據劉國仁等老人的回憶,今年村裏計劃再修建“花峪”慘案紀念館,恢復包森洞和包森辦公遺址,把村西南原始生態保護非常好的10萬株松樹林建成“萬鬆園”。
“我們現在就想把村裏的紅色旅遊搞好,村裏富裕了,拿出更多資金把這些經過戰爭的老人們贍養起來,讓他們的晚年過得更幸福些。”村武裝部張國軍部長介紹,劉國仁的兒子是殘疾人,老人一家生活還很困難。
爲了結合紅色主題,吸引更多人來村裏旅遊,體驗紅色革命,這兩年,村裏還模仿井岡山老區旅遊的模式,搞起了穿八路軍服裝,5公里革命小路行軍拉練,體驗當年革命戰士艱苦戰鬥的生活,現在這裏已經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由於這裏地處深山,空氣好,果樹多,是個天然大“氧吧”,所以旱店子村不但是紅色旅遊村,還是一個綠色生態村。村裏建立了6個果品加工廠,遊客不但可以觀山景,住農家院,走時還能買到最新鮮的山貨果品。
“我們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村裏紅色旅遊的知名度還是不高。”村主任劉文鬥說,讓村領導和村民們比較苦惱的是如何打開紅色旅遊的知名度,而山裏人思路不開闊,他們特別希望新報讀者給這個革命老區村支招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