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天津北方網訊:昨天15:30,北運河明代沉船起吊脫離河灘,15分鐘後成功安放在卡車上,吊裝沉船過程中的最大難點被成功攻破。
第三艘沉船現場發掘結束
北辰區張灣村發現的三艘古沉船,因爲保留完整程度的不同,考古專家對其在發掘上也採用了不同方法。第一艘船由於破損嚴重,在進行搶救性發掘後,已經無法復原。而第二艘船保留最爲完整,將整體打包運回室內進行精細發掘。第三艘沉船完整程度介於以上兩者之間,考古專家採取了就地拆分運回,重新組裝復原的方法。
昨天早晨,第三艘沉船的發掘工作全部結束。發掘出的文物多數爲瓷器碎片,但也有數件完整的明代韓瓶、青瓷高腳杯、醬釉罐等器物。專家們對拆分下來的船板、船釘和文物的出土位置都做了細緻的繪圖和標記,並在噴灑保溼防腐藥液後進行了封存。天津大學的測繪專家們也對該船的數據情況進行了詳盡的記錄,不留一處死角。發掘和測繪工作結束後,第三艘船已被運回。
超大吊車現場助陣
13:00吊裝時間臨近,古沉船呈東西向走勢,靜靜地躺在河牀上,烈日下工作人員加快了焊接的速度。一直在現場的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梅鵬雲神色逐漸緊張起來。
13:28 2輛起重重量分別爲160噸和200噸的吊車進入現場,現場的工作人員和周圍居民多了起來。兩輛車停靠在從河岸到河牀特意搭建的緩坡上,緩坡下面就是即將被吊起的明代古沉船。
13:50第一根鋼板成功插入。吊車利用鋼繩吊起沉船,爲了能讓鋼繩穿過阻力較大的淤泥,需要先用鋼板一點一點頂過去,頂出的一端拴上鋼繩後,再用挖掘機拉回來,“這個過程就像縫補衣服穿針引線一樣,鋼板是針,鋼繩做線。”一旁一直注視着整個施工過程的湖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方北鬆對記者說,“鋼繩一共有4根,均勻地分佈在船體的兩端和中間,爲的是保證吊運過程中的平穩。”
14:48 4根鋼繩陸陸續續被穿放在沉船底部,緩坡上的吊裝車輛調試着用力大小和吊裝角度,兩輛吊車來來回回轉了幾個角度,爲正式的吊裝做最後的磨合。
15:20鋼繩與吊車的弔頭連接起來,所有人屏住了呼吸。留在沉船旁邊的工作人員,一手扶着船體,一手用對講機與起吊機裏面的人進行溝通,一聲號令後,鬆散在船底的鋼繩繃直,全場氣氛凝重起來。船頭一側的吊車首先發力,“船頭較重,如果那端可以成功吊起,那麼船尾就應該沒有太大問題。”方北鬆說。這時,船頭一側的鋼架與河底淤泥分離開來,隨後另一端吊車開始發力,船尾也成功脫離河牀,經過幾次平衡調節後,船體懸空與河牀淤泥完全脫離。
15:30沉船整體脫離河灘,甲板部分裸露出來。由於長時間沉泡在河底,倒扣着的沉船就像模子一樣將日積月累的淤泥塑出了形狀,淤泥被雕刻得十分清晰,完整展現了沉船的每一個細節。這時梅鵬雲迅速叫來了考古工作人員,對河底淤泥進行拍照。“這樣清晰十分難得,需要儘快保留,作爲日後進一步發掘的參考。”
15:45經過一段緩慢細緻的對接後,被吊車高高吊起的古沉船穩穩地安放在拉運卡車上。一直眉頭緊鎖的現場指揮人員終於鬆了口氣,“船體一刻不落到運輸車上,就一刻不能算成功。”他對記者說,“整個野外發掘過程,一共分成了兩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將船體從河灘轉移到運輸車上,兩輛運輸車要齊力配合,如果受力不均,就會導致整個船體的折斷,這個風險是最大的,現在基本上渡過了一個難關。”
下一步空中高難度翻轉180°
“總重量40噸,起吊重量70噸,如此大體積、大重量的沉船打包吊運還是第一次。”船體通過運輸車將被運到堤岸上,繼續進行第二步的船體空中180°翻轉。由於船體是倒扣在河灘上,運輸前需要對其進行翻轉才能保證整個運輸過程的安全。“船體將用鋼架等包裝起來,裏面填充沙子之後,船體就被固定在了箱子裏,隨後用吊車吊起再進行翻轉。這樣一來,就可以保證整個過程,文物不會被損壞。”梅鵬雲說,由於船體剛剛被吊離河灘,爲保證船體的安全,工作人員還將對沉船做進一步的測量。攝影新報記者趙建偉胡凌雲
二次發掘後再對整船脫水加固修復
北辰區張灣沉船考古發掘隊領隊盛立雙介紹說,在內河將沉船整體起吊打包的做法在我國考古歷史上尚屬首次,毫無經驗可循,所以,如何最安全有效地將沉船整體起吊打包,是現階段遇到的最大技術難題。“淤泥黏性較大,膠質含量高,插入鋼板相當困難,加之趕上北運河汛期行洪,時間緊急,我們幾次調整了方案,用大型機械代替了人力,又將先打包後吊裝改爲先吊裝再打包,儘量壓縮我們在河道工作的時間。困難確實很多,但我們還是努力和水利部門協調,一直加班加點趕工,就爲了今天的起吊打包。”
從勘測發現第二艘沉船,到最終吊裝上岸,一共持續了近一個月的時間。與此相比,第三艘沉船的整體發掘只用了一週的時間。一個拆分後復原,一個整體打包,一個程序簡單,一個則是困難重重。在汛期行洪時間緊張的條件限制下,爲何考古專家們還要如此“執著”地將船整體運走?盛立雙表示,不拆分船體結構,將船整體運回,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船體原貌和文物信息,不破壞船體木質、結構、內含物質的狀態,從而給以後的考古發掘留有充足的時間,對整艘船的價值、年代的判定更爲有利。
“如果野外發掘順利的話,那麼整個明代古沉船難點就全部攻克了,古沉船將會運送到天妃宮遺址博物館進行二次發掘工作。”梅鵬雲對記者說,“位於河東區大直沽東路的天妃宮遺址博物館廣場已經被開闢出來,專門作爲這次考古二次發掘的工作現場,並且計劃將二次發掘的整個過程向市民開放。”同時,待進行二次發掘後,後期還要對整個船隻進行脫水、加固和修復。本組撰文/新報記者王月見習記者王月焜實習生李澤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