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爲紀念中國第七個“文化遺產日”,昨日,由中國文物學會、天津大學和天津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聯合主辦“首屆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保護與利用研討會”在津召開。會上,來自天津、上海、北京、武漢、南京、廣州、西安、瀋陽、重慶、長沙等10餘個城市的近60位專家代表,交流全國主要典型城市在20世紀建築遺產保護上的成功經驗。據悉,未來五年,本市歷史風貌建築保護工作將重點從六個方面着手。
現狀
記者從研討會上獲悉,2005年《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保護條例》實施以來,本市歷史風貌建築保護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規範化的軌道,建築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走在全國前列。截至目前,本市依據“保護優先、合理利用、修舊如故、安全適用”的原則,對746幢、114萬平方米的歷史風貌建築實施全方位的保護,逐幢建立保護圖則和安全檔案,爲歷史風貌建築“修舊如故”提供適用的技術和材料,使261幢、58.71萬平方米歷史風貌建築得到修繕,恢復了昔日風采。其中,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方式,陸續對82幢、7.7萬平方米的歷史風貌建築進行整理。整理後的溥儀舊居-靜園作爲國家三A級旅遊景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累計接待中外遊客超過76萬人次;常德道民園西里在整理後引入多家創意單位,引導周邊形成層次多樣、業態豐富的文化創意聚集區;利用歷史風貌建築設置的梁啓超紀念館、曹禺故居紀念館、電力博物館等文化設施,吸引大量海內外遊客;2011年10月,慶王府修竣運營,累計接待消費和旅遊人數突破2萬人次,成爲本市歷史風貌建築保護利用新亮點和高端服務業新座標。同時,一宮花園地區歷史風貌建築保護項目獲得了2011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規劃
據市國土房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五年,本市歷史風貌建築保護工作將重點從六個方面着手:一是依據新修訂的《天津市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風貌建築保護條例》,建立保護新機制;二是完善歷史風貌建築監管“一張圖”,建立“事前預控、日常監管、事後嚴查”的保護網絡,確保監管無盲區;簽訂消防安全承諾書,將消防監管納入歷史風貌建築保護監管範圍;三是多渠道開展整修,全面提升歷史風貌建築質量和功能,完成100幢嚴重損壞歷史風貌建築的修繕,實現全市歷史風貌建築結構安全零隱患;四是按照市委、市政府整體戰略部署,推動建設“四區四線”,打造天津特色的歷史風貌建築保護利用體系;五是整理、規範和普及歷史風貌建築保護修繕專有技術,完成《歷史風貌建築修繕工藝技術手冊》的編制,建立高素質的修繕人才隊伍,形成天津特色的保護技術體系;六是編輯出版《天津通志·歷史風貌建築志》、《20世紀中國建築遺產大典》(天津卷——歷史風貌建築部分)等歷史風貌建築專題圖書和《一樓一世界》系列叢書,同時開展歷史風貌建築保護講座走進校園、走進社區活動,使保護知識深入人心。
“四區”包括:
五大道歷史文化博物館區(其中包括慶王府精品酒店區、先農商貿區、民園西里文化藝術區、湖南路高檔商住區)、解放北路歷史文化區、一宮花園歷史文化區、繼續完善泰安道英式文化商業區中的歷史風貌建築整修;
“四線”包括:
五大道名人故居景觀線(其中包括慶親王舊居、張福運舊居、張紹增舊居、顧維鈞舊居、李氏舊居、李勉之舊居、徐世昌舊居、曹錕舊居等)、辛亥革命歷史紀念景觀線(包括靜園、張園、段府)、解放北路金融歷史文化景觀線以及意式商業文化景觀線。記者王月通訊員 吳梅李琦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