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一個時期,“中國式”調侃,氾濫成災。什麼“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接孩子”,“中國式相親”,“中國式消費”……凡此種種。如果說,諸如此類的“中國式”行爲,是處於轉型期的中國人面對高流通、高節奏的無奈;那麼,此類熱衷於對自己同胞“瑕疵”的嘲諷,萬萬不可讓它演變成“中國式”調侃。不言而喻,這種“中國式”調侃,是對自己同胞不足的嘲諷。此類不負責任的“嘲諷”多了,漸漸地也可能由嘲他陷入自嘲,衍生出對社會、對個體的茫然,最終墮入自卑的情緒低谷。
微言大義
@我i糖寶:對於這些中國式,繼續糾結擰巴着,我們還能做什麼?
@波光-閃耀:從“中國式補鈣”開始,麻麻已經開始糾結。再淡定,也得在糾結中做選擇。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分享魯迅先生一句話: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着不自滿的人前進。不管是否中國式,只要反思是正向的,就有出臺合理措施的希望。
@新浪育兒:到處中國式,是真的只有中國纔有嗎?
@Jessi_na:中國式思維就是不正常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正常……
新聞解讀:
自嘲還是自卑?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人們都會有着異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不同處事方式。而這種不同的處事方式,是與各個國家和民族的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思維取向、不同的人際氛圍、不同的生存環境而決定的。因此,其表現形態,既會有積極的良風,也會有消極的陋習。應當實事求是地加以褒貶。那種對他國的行事方式“一刀切”似地肯定或否定,對於自己國家人們在特定時期所表現出來的特定的“中國式”,不加分析地當成陋習,妄加指責,甚至於冷嘲熱諷。都是不可取的。
正如有的網友所指出的那樣,當代中國人既有“中國式過馬路”等不敢恭維的陋習,更有“中國式微笑”,“中國式禮儀”等值得我們爲之驕傲的優良傳統和當代“民風”。多多想想這些積極向上的“中國式”,並踐而行之。對於那些消極的“中國式”行事習俗,多一些理解,少一點嘲諷;多一些引導,少一點“棍棒”;多一些善意的的批評,少一點居高臨下的“調侃”。畢竟誰都是社會的一員。社會上出現的這些陋習,縱然您還未沾染,尚未“從衆”。但是,它的形成與氾濫,您能超然脫俗嗎?
如果我們大家都對目前不如人意的“中國式”行事作風,多一些責任感;對自己的同胞諸如此類的無奈之舉,多一些善意的理解與同情。也許就會少一點“旁觀者”的調侃,乃至“脫俗”般的嘲諷。(細科)
“中國式”到底是怎樣的“式”?
“中國式”,時下儼然成了一個標籤,就像一說到手錶,提到“瑞士”一樣,瑞士也是一種標籤,但這種標籤是品質和地位的象徵,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的一種心理滿足感。但“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治堵”等等,成了標籤的同時,也成爲了負面的代名詞。記得看過一部韓劇,大概是講服裝品質,只記得裏面的人說了一句,“這全是正牌貨,你以爲是在中國嗎?”,當然不排除有翻譯的因素在裏面,或許是有調侃的意味,但是聽到的人,心裏着實不舒服。那時就在想,中國怎麼了,中國有好的。但是這樣說的時候,似乎總有一些底氣不足。箇中原因其實大家都是心知肚明,說到這裏,就說了每個人的社會責任的問題,出來這麼多的“中國式”,完全是對個人行爲的諷刺,從衆心理、僥倖心理、鑽空思維、佔便宜心理、無規矩意識……當這些人性中的醜陋,在一個有着十幾億人口的大國裏以多頻次、無遮掩的方式大規模爆發時,任何一種無意識的習慣都可以蔚然成風起來,於是,就有了所謂的“中國式”,這些的出現,負能量戰勝了正能量,如果你不這樣過馬路、不這樣接孩子……,就會被認爲是傻子,也正是這些行爲,把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給迷惑了,孩子經常會問,爲什麼老師教的和父母做的不一樣,該聽誰的,這樣的噁心循環,刺痛着中國人的心,孩子就在這樣的矛盾中迷失了初衷。
所以,標籤可以有,但是別成爲負面的代名詞,希望有一天,“中國式”會成爲每個人的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