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通過房產稅抑制房價
在向小姐看來,8月底國家發改委主任、財政部部長不約而同地表態,目的就是通過房產稅抑制高房價。“房產稅真能把房價打壓下來嗎?要是能的話,我的房子豈不是買早了?”向小姐對此疑問連連。
不僅向小姐,許許多多準備買房的人都對房產稅有着類似的看法:這是房地產宏觀調控的一個措施,是爲了抑制高房價。
然而,在專家看來,這種看法並不靠譜。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第三研究室主任張俊偉告訴記者,房產稅是一種財產稅,作爲一種經濟槓桿,必然會對房價產生影響,但只是影響房價的諸多因素之一,而且是一種慢變量,期望房產稅來抑制房價是不現實的。
在張俊偉看來,近年來,國內輿論把開徵房產稅看作是控制房價的“殺手鐗”,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邊調控、邊上漲”的尷尬局面,社會心態趨於浮躁,期望能出臺一項政策立竿見影地遏制房價上漲。此外,近年來,全社會對財稅政策的理解日趨功利化,把財政、稅收簡單地看作宏觀調控的工具,動輒增減政府支出,動輒調整稅收,使得稅收法定的原則幾乎被完全拋棄。這也讓很多人把房產稅看作一種宏觀調控的工具。
按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剛上市的《中國住房市場調控與政策》一書所述,房屋持有環節的稅收對穩定住房交易價格的效果僅僅體現在短期。從總體上看,稅收調整對房價的影響比較有限,這主要是因爲住房價格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不僅僅是財產稅的調整。美國等國早就實行房產稅,但並沒有解決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問題,也沒有解決房價的大幅上漲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包括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在內的多位專家都曾多次表示,反對將房產稅定義爲抑制高房價的工具。在房產稅與房價的關係上,能夠說得通的邏輯鏈條是,開徵房產稅,會影響房產持有人的持有成本,這部分成本無法轉移,當持有成本高到一定程度,持有人會選擇賣出房產,從而增加住宅的供應量,有可能帶來價格的變化。
但決定房價的因素還有很多,僅僅開徵房產稅無法肯定地帶來房價的變化。
據統計,全世界對住宅徵收房產稅的國家和地區有40個左右,都是經濟發達地區。但遺憾的是,迄今爲止,還沒有用房產稅抑制房價上漲的成功經驗。18世紀末,美國就開始徵收財產稅,到19世紀中期各州普遍開徵了財產稅,但扣除通貨膨脹因素之後的統計顯示,從1997年到2006年美國房價總體上漲了57%。1991年日本爲了調控房價,創設了地價稅,但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房地產泡沫破滅後,1998年地產稅被停止徵收。
韓國2005年開徵了綜合房地產的持有稅,試圖抑制房價攀升,但是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