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媽媽,您辛苦了,早點回家。”山東的韓女士在兒子畫給自己的新年賀卡上看到這句直白又誠摯的表達。過去8年,韓女士和丈夫來到天津務工,每天早出晚歸,卻忽略了孩子成長中的點點滴滴。和平區朝陽里社區住着20多個這樣的外來務工家庭,他們的孩子小的三四歲,大的十四五歲。5年前開始,朝陽里社區成立了“流動花朵快樂營地”,聘請了心理教育老師王麗娜,豐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假期生活,給了他們在津城第二個溫暖的家。
宅女的轉變
1月下旬,王希童的寒假生活開始了,她6歲從河南周口跟隨父母來津,在朝陽裏住了8年,愛笑的她是個活潑懂事的女孩,不過王老師告訴記者:“5年前,我剛剛接觸王希童時,她可是個‘宅女’,常常一個人躲在角落裏。”
王希童的父母在朝陽裏菜市場開了一個炒菜的小飯館,每天早上6點出攤,晚上10點多才回家,朝陽里社區還沒開設快樂營地的時候,王希童放寒暑假每天待在家裏,沒有朋友,沒有網絡。王希童上三年級時,朝陽里社區針對外來務工子女和社區青少年開辦了寒暑假快樂營地。王希童在王老師的鼓勵下來到朝陽里社區活動室。“快樂營地的課程都是針對青少年心靈脩養設置的,有中華經典誦讀、經典童謠傳唱、英語學習等,孩子們非常喜歡。王希童卻經常一個人安靜地坐着,很少回答問題,也很少跟別的小夥伴打鬧。”王老師注意到王希童喜歡畫畫,便從和平區少年宮找來老師教王希童畫國畫,每次快樂營地活動都邀請王希童參加。慢慢的,王希童愛笑了,話多了,還有了好朋友。去年,王希童畫的《瓶梅》還在少年宮競賽中得了獎。如今,這個愛笑愛鬧的王希童告訴記者:“現在不喜歡待在家裏了,希望每天都有快樂營地。”
孩子的夢想
2月5日,快樂營地又一次開講了,這次的主題是“關愛流動花朵”,朝陽裏近20名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聚在一起,王老師給他們每人發了一張空白的賀卡,準備了畫筆,讓他們給自己的父母準備一份新年禮物,寫出自己的夢想。
孩子們專注地拿着畫筆在賀卡上畫着,來自山東的13歲男孩劉晨凱在賀卡上畫了父母和自己,寫着:“爸爸媽媽辛苦了,希望我生日那天,能早些回來。”來自湖北的11歲沈娜畫了一個大花園,自己和父母在花園中奔跑,“我希望爸爸媽媽能跟我一樣有寒假。”王希童也有夢想,她說自己初中畢業後就要回老家上高中了,但是她捨不得離開天津、離開小夥伴、離開父母,最後她畫了一朵荷花,寫着:“爸爸媽媽,今晚早點回家吧。”
相關鏈接
凡人善舉蔚然成風
作爲全國社區志願服務組織發祥地,朝陽里社區志願服務活動以羣衆需求爲本,從最初的送煤、送菜、送爐具,到不斷創新服務內容和形式,27年薪火相傳,助人爲樂在朝陽里社區蔚然成風。
1988年10月,6名居委會成員和7位積極分子成立服務小組,爲朝陽裏13個困難家庭提供義務包戶服務。這個13人的服務小組,成爲我國最早的社區志願服務團隊的雛形,如星星之火一般點燃了朝陽里社區志願者們的服務熱情。與孤老戶結對子,給困難戶送米麪,爲社區特困、殘疾家庭和外來務工人員、養老院老人演出……27年來,在志願精神的引領帶動下,和平區63個社區都成立了志願者組織和學雷鋒志願服務站,志願者也由13個人擴展到7.1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