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近,圍繞着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網友們進行了激烈爭辯,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我國社會已呈現思想多元化趨勢。高校是意識形態鬥爭的前沿陣地,早就該抓了。但是,我們還要認識到,意識形態鬥爭絕不只是在高校講堂上,它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裏。
前兩天外出辦事,打了輛出租車。路上特別堵,就和司機聊天。聽司機的口音,是一個40多歲的老北京,很健談。沒多一會,他便提出了四個觀點:一是20多年前,老百姓還能分到福利房。現在年輕人想買房就得啃老,自己掙的那點工資,壓根買不起。此外,以前的天是藍的,空氣是淨的,所以現在社會的發展還不如從前。二是現在的高官都吃特供,所以他們根本不在乎老百姓的食品安全。三是對臨時工和正式工,外國僱主更願意堅持同工同酬,所以外企比國企好。四是非典時期,出租車公司只知道要份錢,不關心司機的死活。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這個國家這個政黨沒希望了。
我問他的這些偏激觀點從哪來的?他說微信啊,天天看。路上走了一個多小時,我就和他爭了一個多小時,逐條進行了反駁,並請他以後不要再這樣講中國。下車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出租車上也有意識形態鬥爭,民生就是政治,就是最基本的意識形態。
民生是事關全體國民生計的事體。孫中山說:“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羣衆的生命”。可別小看民生的力量,孫中山用三民主義思想動員了中國人民,推翻了兩千年的封建帝制。
毛澤東在中央蘇區時說:“要得到羣衆擁護嗎?就得和羣衆在一起,就得去發動羣衆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羣衆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爲羣衆謀利益,解決羣衆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心是最大的力量”。他強調,黨員幹部要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爲本、以人爲本。要樹立以人民爲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服務羣衆同教育引導羣衆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
柴米油鹽醬醋、房子票子孩子,既是民生,也是政治,更事關意識形態安全。可能非典時期,因出租車公司催要一點份錢,司機就會記上一筆,對黨的怨氣就會多添幾分;可能親人吃了有毒食品,他對政府的不滿就會增多一點。因此,從羣衆特別是基層羣衆的切身利益出發,幫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讓羣衆從心裏產生認同感,這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意識形態工作手段。
我們國家正處在轉型期,由於是在急劇現代化過程中實現快速轉型,利益格局調整所引發的問題和摩擦,需要我們的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逐步協調和化解,這需要時間和過程。但西方國家利用一切渠道特別是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不遺餘力地抓緊一切機會向我們輸出他們的政治價值觀。因此,這種意識形態鬥爭不但不會停止,而且還會長期較量下去。
魯迅先生說:“戰鬥正未有窮期”。意識形態鬥爭是長期的,發展下去,往往就演變爲政治鬥爭,最後變成顏色革命、政權之爭。對此,我們要有高度的政治警惕。
也許,這位出租車司機就有一位上大學的孩子。社區、廠礦、田間、工地的意識形態引導和高校課堂一樣迫切而重要。亮旗幟發聲音,講講身邊好故事,傳播中華好美德,讓正能量溫暖社會每一個角落,讓感恩之情在血脈中充盈,是我們每個人特別是每一位青年都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