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自古至今,教育的核心追求始終是立德樹人。中國的高校一直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人纔的重要職責。如何加強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黨對高校意識形態的領導權,關系到培養什麼人的問題,更關系到中國夢的實現。怎樣改變高校意識形態中或多或少存在著的『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狀況,實現『星垂原野闊,風正一帆懸』的風景,中國青年網特別策劃『思想引領高校行,立德樹人大師談』系列報道,深入高校課堂,探訪學術大師,聆聽他們對高校思想宣傳工作的真知灼見,放大高校『好聲音』,幫助青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教育屬於上層建築,而思想意識形態工作屬於教育工作的前沿陣地。教育的高端產品是大學生,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主要是指他們。因此在社會主義大學,辦教育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近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80歲的退休教授王耀山在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時表示。
王耀山教授1956年考入清華大學水利系,1962年初畢業留校任教,主要從事政治經濟學的教學工作,曾先後擔任清華大學社科系黨委書記、校黨委委員、人文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並親歷了清華大學文科由馬列主義教研室,演變為社會科學系,再發展成為今天的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在采訪中,王耀山回顧了中國高校『政治課』的緣起以及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發展歷程,直言日前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非常重要』,同時提出『在高校人文學院當老師,就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
『社會主義大學的任務是培養為人民服務的大學生』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就將馬列主義教育稱為政治課。』王耀山在回顧中國高校『政治課』的緣起時表示,解放初期,為了培養新中國建設人纔,當時的高校先後建立起『大課委員會』,即面對全校大學生上大課,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教育。
『當時教育部關於建立大課委員會有這麼一段話:大學的任務是造就新中國的建設乾部,這種乾部不僅在業務上要有所專長,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為人民服務的熱忱。因此,他們必須建立革命的人生觀;能掌握馬列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工作。為了這種需要在我們大學裡開設了政治課程,這是一個新的課程。把馬列主義理論課程稱為政治課,就是從這時開始的。』王耀山告訴記者,『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堅持什麼,摒棄什麼,具備什麼,都是由培養什麼人纔決定的。在社會主義大學裡對大學生的思想宣傳工作要突出政治,對大學生要求是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最終是為人民服務。』
據王耀山回憶,清華大學的政治課曾在1957年『反右』斗爭的特殊歷史背景下暫停過一段時間,直至1959年纔開始恢復,重新組建政治課教研組,他正是在教研組組建期間服從學校分配,留校任教政治經濟學課程,並經歷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科的發展壯大。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明顯感受到,人纔的培養和素質的全面提高,不是光靠理工科專業課學習就能達到的。文科在培養人纔的全面素質方面有重要作用,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立場在這一過程中更是十分重要。』王耀山表示。
『西方觀點在方法層面上可以使用,但在價值層面上不能學習』
在采訪中,王耀山特別提到了近日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同時也提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教育部學習貫徹《意見》精神座談會上的講話。
『難道社會主義大學能讓西方價值觀進課堂、進教材嗎?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不可能進西方的課堂、教材。資產階級的思想意識形態或者其價值觀可以介紹,但不能作為正面去宣傳。西方觀點在方法層面上可以使用,但在價值層面上不能學習,因為它不能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王耀山明確指出,西方價值觀理所當然不能進入高校課堂和教材,但這並不代表其觀點和方法不能進入,對於高校政治課教師而言,課堂本身是有紀律的,『要講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觀點,以此來教育大學生,纔是培養人』。
王耀山回憶自己的從教經歷時表示,在某些課程中,確實有高校老師為了嘩眾取寵,將不正確的觀點或者小道消息拿到課堂上講,學生雖然一時聽得開心,但造成的影響卻是不可挽回的,『從清華人文社會學科發展的過程來看,在人文學院當教師,就必須堅定馬克思主義立場,按照這個做。如果嘴上說一套,乾的另一套,學生也不會服氣』。
『對於高校思想工作的意見,盡管都是老生常談,但必須常講,這是高校教學的基本原則。中國如果不進行系統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根基可能很快就被動搖,如果一屆學生5年不強化思想教育,出校門政治立場或信仰就可能動搖。』王耀山表示,據他了解,由於國家發展形勢比較好,人們心情比較舒暢,社會的認同感比較強,現在的政治理論課比改革開放之初要更好講,『因此現在提出加強思想理論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習總書記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那是理直氣壯的。只要我們中國這條路走成了,就可以成為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