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被稱爲“塞外明珠”的伊犁,如今已是向西開放的橋頭堡。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裏的各族人民也是蠻拼的,他們勤勞善良,在日新月異的歷史轉型時期走出了“河谷意識”,擁有了“國際視野”。每個人身上的故事,都折射出伊犁人在現代文明的沐浴下,緊跟時代步伐大步前行,用自己的努力譜寫開放奮進的新篇章。
葉爾阿勒·比加合普的新一天
清晨,位於伊犁河谷最東端的新源縣那拉提鎮迎來了新的一天。
阿拉善村村民葉爾阿勒·比加合普這一天起得稍晚一點,他在衛生間刷牙的時候,兩個孩子和老婆已經吃上了早飯。
突然,他聽到鄰居戈明江家傳來汽車發動的聲音,隨即從衛生間伸出腦袋衝着客廳大聲叫喊:“老婆子,戈明江的車要走了,快讓孩子們吃完飯上學去!”
其實,葉爾阿勒·比加合普的家離孩子們上學的那拉提鎮烏拉斯臺牧業中學只有1公里,但兩個小傢伙堅持要搭“順風車”,這不得不讓吐爾阿勒·比加合普生髮感嘆:“現在孩子們太幸福了!想想我們當年,上個學都要跑十多公里路……”
近年來,世世代代居住在阿拉善村的哈薩克族牧民一改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住上漂亮的房子,用上手機、電視、冰箱,有的還買了汽車、用上電腦,完全過上現代化的生活。由於住在那拉提風景區,許多牧民放下牧鞭做起旅遊生意。隔壁的戈明江就屬於“先知先覺”的一類。
聽到葉爾阿勒·比加合普又在感慨,他的妻子說:“老是搭人家的車多麻煩,乾脆我們也買一輛!”妻子想買車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
葉爾阿勒·比加合普卻有着自己的想法:今年戈明江帶着十多戶牧民成立“氈房合作社”,要在村東頭建起三四十個氈房搞旅遊接待,他也要加入,這就意味着要花不少錢。“把錢拿來投資多好,讓錢生錢!”葉爾阿勒·比加合普對妻子說。
在村裏,葉爾阿勒·比加合普居住的地方是新源縣和對口援疆的江蘇揚州市投入4500萬元打造的一個哈薩克族民俗體驗村,這裏房子漂亮統一,每套約有100平方米,其中衛生間、廚房等設施一應俱全,牧民只需花五萬多元就可入住,而且旅遊季節接待遊客可以賺錢。
吃完早飯,葉爾阿勒·比加合普拿起刷子認認真真刷地毯。盼了一個冬天,掙錢的季節馬上就要到了,把屋裏屋外收拾得乾乾淨淨,遊客就喜歡來,回頭客也多。這是現在連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
一會兒,妻子抱着一牀被子走進房間,喜滋滋地對葉爾阿勒·比加合普說:“一個冬天做了十多牀被子、墊子差不多能賣2000多元吧?”從去年開始,他的妻子做一些哈薩克族手工藝品和被褥賣錢,這令葉爾阿勒·比加合普很是高興。
“挺好的!”他着說,今年咱們多了一個氈房,到時候得想辦法多拉點客,要不招個人在村口專業招攬客人。
這一天,葉爾阿勒·比加合普哪兒也沒去,和妻子在家忙了整整一天。及至傍晚,兩人累得腰痠背痛,但看着乾乾淨淨的房子,葉爾阿勒·比加合普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熱比古麗·哈拉克奇:夢想開一家自己的公司
早晨一睜開眼,維吾爾族姑娘熱比古麗·哈拉克奇的心情就像窗外的陽光一樣明媚。
她從衣櫃裏拿出一件酒紅色的毛衣裙穿上,再套上一件黑色小西裝,登上一雙黑色的半高跟皮鞋,就開始了一天的忙活。
對熱比古麗·哈拉克奇來說,每一天都是嶄新的。作爲霍城縣水定鎮團結社區就業加工坊的負責人,28歲的她即擁有自己的事業,還有一顆當女強人的“野心”。
一年前,在社區幹部的幫扶下,思想封閉、成天圍着孩子和鍋臺轉的家庭婦女熱比古麗·哈拉克奇,參加了縫紉技能培訓,和母親以及鄰居辦起了家庭小作坊加工窗簾、布套和家居飾品。後來,縣領導得知情況主動協調相關部門給他提供了10臺縫紉機,社區又免費爲她提供了60平方米的場地和貨架,上級部門又解決了10萬元的創業資金。如今,已經有15個婦女加入她的加工坊。
在去上班的路上,熱比古麗·哈拉克奇在心裏盤算着:克拉瑪依的一個2.7萬元的訂單可以交貨了,鎮裏最近開張的一個大餐廳前天下了一個訂單,要做40套桌布和椅套,而且要得有點急……
到了加工坊,所有人基本到齊了。父親哈拉克奇·阿力木卡拿着剪刀裁椅套,母親巴哈爾古麗·阿不拉吐爾第指揮着婦女們在幹活。
自從熱比古麗辦加工坊後全家就開始齊上陣工作:幹過電工的丈夫負責維修設備,當過教師的母親負責瞭解市場,爲客戶提供窗簾、椅套等民族工藝品的最新樣式,勤勞能幹的父親學會了裁剪,還負責進貨發貨,而她自己則負責訂單、生產、銷售,成了加工坊的“主心骨”。
下午,加工坊來了一個女孩子,這個叫乃依曼·艾福丁爾的女孩是熱比古麗·哈拉克奇新聘用的“高級員工”。“我們現在要正規化管理,乃依曼會漢語,還懂電腦,以後的工資表不用手寫,要用電腦做。”熱比古麗·哈拉克奇說。
不到一年時間,從家庭主婦到“女強人”,熱比古麗·哈拉克奇的變化令人吃驚,許多人慕名而來,要買她的民族工藝品。熱比古麗·哈拉克奇對發展的信心越來越足。
“現在,我的夢想是開一家自己的公司!”熱比古麗·哈拉克奇信心十足地說,自己準備再買一些縫紉機,擴大加工坊規模,而鎮裏也在爲她積極聯繫場地。
吉爾格力:幸福女騎師
對伊犁昭蘇西域賽馬場首位女騎師吉爾格力來說,早上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給一匹荷蘭溫血馬“西域舞者”刷毛、佩戴馬鞍,然後把它牽到馬場開始40分鐘的自由騎行。
在草原出生的蒙古族姑娘吉爾格力最喜歡馬,她17歲就離開家鄉到北京格林馬會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看着教練在各種大賽上和馬做着各種專業的表演,吉爾格力非常羨慕,原來騎馬可以那麼威風!於是她努力學習,夢想成爲一名出色的騎手。
2009年,原本打算在北京發展的吉爾格力決定回到昭蘇,因爲“夢想也可以在家鄉放飛”。2014年天馬節上,吉爾格力騎着她的“西域舞者”完成精彩表演,贏得如潮好評。在家鄉,她如願實現自己的夢想,成爲一名優秀的騎手,也成爲一名受到縣裏重視的優秀馬術人才。
下午吉爾格力例行與“西域舞者”再騎行40分鐘,還要與其他七個騎手分工,在草場上和其他馬匹騎行訓練。其間,還要給這些馬餵馬料。
去年,吉爾格力不但忙着伊犁國際天馬旅遊節的訓練與表演工作,還承擔馬場暑期開設的兒童馬術夏令營活動,同時爲昭蘇縣女子騎警隊做義務教練。夏季是旅遊旺季,來馬場的遊客量劇增,吉爾格力還擔任馬場講解員,教遊客學習騎馬。過度勞累之下她病倒了,被檢查出腎上腺腫瘤。馬場領導和援疆幹部非常關心,幫着聯繫醫院做手術,還讓她在家休養大半年。這更加堅定了她在家鄉發展的信心。
北京時間20點左右,吉爾格力忙完一天的工作,和朋友巴仁一家三口,開着車一起去放風箏。
剛剛泛青的山坡上,時不時走過一羣羣羊。夕陽下,風箏伴着孩子的笑聲越飛越高,剎那間吉爾格力感覺幸福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