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美麗鄉村建設的新畫卷
——津南區小站鎮東大站村打造文明富裕新農村紀實
市委宣傳部調研組
天津北方網訊:有這樣一個村兒,與千千萬萬箇中國的普通農村相比,這裏有“三怪”:姑娘嫁出去卻不願將戶口遷離;外來務工人員在這裏一干20多年都不願離職;村民即使得了重病也不會因病返貧。這個村裏沒有困難戶,人人生活幸福,戶戶安享快樂,處處呈現一派和諧、安寧、富足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畫卷。
這就是天津市津南區小站鎮東大站村,一個擁有耕地537畝、戶籍人口1571人的幸福村;一個擁有外來務工人員近3000人、村集體企業年產值6個億、擁有全國馳名商標“力”字牌閥門的富裕村;一個曾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等百餘項榮譽的光榮村。
幸福東大站:
戶戶住新樓全村奔小康
初到東大站村,第一時間感受到的就是幸福祥和。“我今年72歲了,跟老伴兒住着近70平方米的新樓房。我每月領2051元退休金,老伴兒每月領1211元,花錢不愁。米、面、油都能免費領,吃不完還能賣錢。雖說老伴兒身體不太好,但沒有醫療負擔,新農合報銷後,村裏還有大病報銷兜底,自己基本不花錢,在這兒生活很安生!”東大站村村民杜秀林,一談起自己的生活,話匣子就打開了。紅潤的面龐、直挺的腰板,雖已年逾古稀,但身體依舊硬朗,滿臉可見幸福的笑容。
走進村老年活動中心,70歲的翟洪臣大爺正在參加活動。說起東大站村發放的各項福利,翟大爺笑逐顏開。除了退休金外,他家每年還有企業股份分紅、土地流轉費,加起來有7000多元。站在一旁的村民王鳳梅則扳着手指頭忍不住插話:“村裏免費給我們上了城鄉醫療保險,每年每人分土地補貼2000元,孩子考上重點中學、考上大學都有補貼,每年給獨生子女家庭儲蓄1000元,每人每月能拿平均1300元退休金,每年1050元暖氣補貼,村民喪葬費補貼5000元……”
2014年,東大站村僅用於發放村民福利的資金就高達2000多萬元。村民生老病死都有保障,橫向到底、縱向到邊,全體村民充分享受發展成果,全村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
保住村民的富,還得有好房子住。爲解決這個最現實的問題,東大站村兩委班子、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多次協商研究通過,爭取鎮政府支持,用原村閥門三廠的土地置換鎮裏商業用地,本村出資自建新住宅樓。2012年12月,18棟高樓順利建成,全村550戶、1500多人喜遷新居。村民胡富友難抑興奮,按照村委會的住房政策,他們一家三口人沒花多少錢就住上一套120平方米的大房子,既寬敞舒適又通透。而且,原來住的老房子還可以對外出租,又可以得到一筆收入。
村黨支部書記王文祥說:“30多年來,在黨的改革開放好政策的引領下,在兩委班子的努力和帶領下,東大站村依靠發展集體經濟富了起來。富了,就要給村民辦實事、辦好事,就要藏富於民、還富於民,讓鄉親們過上無憂、幸福的生活,這是我們工作最大的動力。”
富裕東大站:做強集體經濟用發展保和美
要想爲村民幹好事,光有心不夠,還得有力,這個力就是經濟實力。東大站村村民幸福指數如此之高,是因爲有村集體企業大站集團持續發展所奠定的堅實基礎。總產值超6億元,銷售收入5.95億元,利潤1630萬元,上繳稅金2312萬元。2014年東大站村集體企業交出的成績單令村民滿意。
“悠悠萬事唯發展經濟爲大”,這是村委會支部委員、大站集團副總胡富林的辦公室裏一直懸掛着的一幅字。這是30多年前這個遠近聞名的“窮村”想爲百姓謀福利卻“有心無力”時的感慨,是1976年村幹部們一起成立大站集團、一起用麻袋扛着產品在全國跑市場時的信念,是他們在製造業企業遇到發展瓶頸時義無反顧改制、創新、走上智能化和“互聯網+”時的底氣,更是他們挖空心思爲村民辦好事的感悟和寫照。
經過30多年的艱苦奮鬥,東大站村企業從5萬元建起的金屬網車間,到第一個“力”字牌閥門,再到東大站集團,企業滾雪球式不斷髮展壯大。如今,已建成集閥門、水泥、金屬網、儀表等爲一體的大型集團,所屬企業6家,職工3600人,產品遠銷國內外。“力”字牌閥門被評爲全國馳名商標,天津市名牌產品。
大站企業集團作爲全體村民集體經濟的支撐和結晶,擁有幾十項自主研發專利,引入智能化閥門生產流水線,產品一次性合格率能達到90%以上。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逐步加大產品研發、技術改造、人才培養和新產品生產力度,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整合盤活集體資產。2009年,大站集團對下屬10個企業進行重組,爲相關企業剝離固定資產5000萬元,減少折舊費500萬元、土地使用費120萬元。同時,騰出廠房6.5萬平方米向集團產業鏈上的相關民營企業出租,每年可獲租金950萬元。
企業在獲得發展的同時,還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集團所屬閥門二廠耗資50餘萬元,在排煙系統中加裝環保裝置,率先在大站集團完成了津南區首個沖天爐改造試點。如今,沖天爐吐出的不再是黑煙,而是沒有污染成分的白煙。
村主任、集團總經理王富來說:“30多年來,我們的企業已經成長爲集多種基建關聯產品爲一體的全國知名企業,集體經濟總量增長超過2500倍,這是對村民福祉最大的保障。”
民主東大站:科學治理出決策鄉規民約促和諧
有句順口溜說得好:村民要想富,村裏要有好支部;村裏要想好,村裏要有好領導。談起東大站村的兩委班子,很多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
東大站村堅持村務公開,村委會工作全部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翻開村工作檔案,會議制度、財務管理制度、集體資產管理制度、公章使用規定、村委會議事規則等等,一應俱全。按照八項規定要求,全體村幹部還主動向村民作出不享受不合規定的補貼、不公車私用、不公款吃喝、不承攬村內工程等一系列公開承諾,樹立了過硬形象,密切了幹羣關係。
東大站村全面推行民主議政日,大力實施“六步決策法”,形成了兩委班子分工明確、民主團結,村黨員示範帶頭,村民代表建言獻策的良好局面,確保了村集體決策的科學公正透明。村黨員幹部率先垂範,帶頭當起了“四大員”,即當支持開發建設宣傳員、化解矛盾糾紛協調員、政羣關係聯絡員和幹部作風建設監督員,村幹部還跟特殊家庭結對子,定期看望,幫助解決難題,進一步融洽了幹羣關係。
村裏還發揮鄉規民約的示範力、引導力,從鄰里幫扶到勤儉節約,從計劃生育到退休養老,大到村務決策、土地分配,小到垃圾清潔、文明養犬……全村大小事項都約出了規矩,約出了和諧穩定,更約出了幸福。
在東大站村,大事小情通常都會先定議題,再召開會議討論表決,超過80%代表同意纔去推動落實,絕不會出現村某領導“獨斷”的現象。黨員代表張樹有介紹,這些年,爲了更好地保障村民健康,每年村裏都要給退休村民免費體檢。去年有村民提出,如今生活工作壓力大,亞健康情況增多,能否將免費體檢年齡降低或適當給予補貼。村兩委班子獲悉後,很快就召開了黨員代表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對女性村民35歲到50歲、男性45歲到60歲體檢的,村裏給予50%的費用補貼。類似這樣的決策不勝枚舉。
在村榮譽室牆壁上,掛滿百餘塊各級各類榮譽獎牌,其中“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和十幾塊“紅旗黨支部”的牌子特別耀眼,這是對該村堅持科學、民主、公開管理決策的最佳褒獎。
文明東大站:文化育人樹新風凝魂聚力心氣高
東大站村以提高村民文明素質爲根本着力點,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切實增強了廣大村民的文明觀念和公德意識,文明之花在這片沃土上競相綻放。
在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東大站村堅持以立爲本,突出一個“建”字。建設集老年活動中心、醫務室、黨員活動室、早教室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社區服務中心和兒童樂園;與鎮政府及鄰村共同投資擴建東大站小學;投資10萬元完善圖書室,訂購各類圖書3000餘冊;投資138萬元在小區內安裝114個攝像頭和紅外線防控設施,並設立警務室、成立巡邏隊,構築了技防、警防、民防的“三張網”。這樣的建設力度,讓村民不出村居就能享受到一流的文化服務、高度的安全保障,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同時,東大站村堅持以活動促建設,以活動聚人心,以活動揚美德。堅持開展“美德在農家”“五好文明家庭”“五星級文明農戶”評選活動,倡導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通過開設“道德講堂”“家庭美德講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題講座”,組織好人好事推選、道德規範進農家,舉辦開展鄰里守望志願服務、村環境整治行動、倡導節儉節約等不間斷的活動,逐步形成了言行講文明、衣食講衛生、做事講道德、爲人講誠信、相處講和諧的良好村風。今年3月,東大站村被授予“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
東大站村還注重培育和發展村民文化社團組織,合唱團、秧歌隊、鑼鼓隊不一而足,進一步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65歲的姜金華是秧歌隊隊員。小孫子寄住她家前,每天晚上她都要雷打不動地去秧歌隊跳上一會兒。“村裏給統一買了隊服、演出服和設備,還經常組織大家去參加比賽。除了跳舞,我們幾個老朋友還參加了村裏的合唱團和志願隊,雖然退休了,但活動多得比上班還忙呢!”姜金華喜滋滋地說。
上下同欲者勝。建廠、搬遷、改制、分紅……在衆多關乎老百姓切身利益、可能引發羣體矛盾的“大動作”中,東大站村卻是一如既往的平穩和諧,多年來,該村無一例非正常上訪。“東大站村村風純正,鄰里互愛,人人友善,這裏的老百姓自己過上了好日子,更不忘反哺社會、回饋他人。每次的慈善捐款,東大站村都最積極、捐款數量最多。”津南區小站鎮領導如是說。
浸潤在和美幸福之中的東大站人,正躊躇滿志、豪情滿懷,更加穩健地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華美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