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月20日,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省紀委全會上談到轉變幹部作風時指出,現在我們有些幹部學歷越來越高,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弱,面對複雜局面,要麼束手無策,要麼工作方法簡單生硬,這與我們狠抓各項工作落實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據1月21日廣州日報)
幹部學歷越來越高,是好事,因爲這從整體上反映了越來越多的幹部注重理論水平的建設和提高,注重知識的更新換代。但是有一點是必須明瞭的,即:學歷越來越高,應該伴隨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越來越高。這樣纔是良性循環、健康發展。如果只盯緊學歷,甚至把學歷當成步步高昇的“墊腳石”、“踏板”,那麼這樣的“學歷追求”,不僅不是良性的,反而極可能轉變成惡性的。
應該承認,“學歷漸高、能力漸弱”在官場已成爲一個比較“顯性”的痼疾。否則的話,作爲一省書記的汪洋,也不會在全省大會上做如此強調。一些地方、一些部門的領導,爲了學歷而學歷、爲了保位而學歷、爲了升遷而學歷,就是不爲了學問而學歷。這已成爲公開的祕密。像前些日子在陝西咸陽一個黨校研究生班的考場,陝西乾縣科技局局長王顯亮大罵對其宣佈考場紀律的監考人,稱“這是啥考試,還弄得和真的一樣,我掏錢買文憑,你有啥資格管我!”的典型事例,就是最好的明證。一些官員的文憑,是用錢買來的,是走形式走來的。他們自己不認真,發文憑的教育機構也不當回事,雙方心知肚明,把學歷的取得當成了市場交易。這樣的幹部,能有爲羣衆辦實事的真心嗎?能有爲羣衆解難題的能力嗎?
部分官員“學歷漸高、能力漸弱”的趨勢,是值得百倍警惕的。也有些幹部以爲自己能力低,乾脆“倚低賣低”,把解決不了難題的原因都推到客觀環境上、甚至還有的推到老百姓身上。這是非常不對的。能力固然有大小,但爲百姓辦實事的心無大小。如果先有了肯爲百姓辦實事、謀真利的心,那麼就一定能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真正地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真正地增進與羣衆的感情。如此,羣衆豈能不信任?有了羣衆信任,任憑多大的難事也就都有了穩固的支撐點、着力點,何愁不能儘快解決?如果難題解決了,還能說這個幹部能力低嗎?
對羣衆來說,幹部的學歷高低,不是衡量幹部水平的標準;幹部的能力問題、特別是他是否有一顆肯爲羣衆辦實事的心,纔是老百姓衡量一個幹部水平的根本標準。在今天這樣的形勢下,需要更多高學歷、高能力、真心實意爲百姓辦事的幹部發揮自己的真才實學,帶領羣衆走出困境,帶領企業闖過難關。(成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