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月3日,廣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下發2009年工資指導線並首次提出允許降工資,引起強烈關注,是否“降薪”成爲市民關心的熱點。廣東省勞動保障部門有關負責人指出,工資指導線下調,並不意味着企業可以隨便降工資,只能說明工資水平上漲的步伐在放慢。(8月10日《南方日報》)
近日,關於職工工資與居民收入增長的統計數據的話題,成爲民衆和媒體關注的焦點。先是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稱“上半年,中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爲14638元,同比增長12.9%”,被網友質疑爲工資“被增長”;隨後統計局又進行釋疑,表示“被增長”是一種誤解;現在則是上海、天津、廣東等省市下調工資指導線。
其實,職工工資與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統計數字被質疑,是一個老問題了,工資收入數據的統計方法、範疇問題,也並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現在問題的關鍵是,在統計方法的改革未完成、統計不全面的情況下,工資指導線的調整已經在各省市進行。民衆害怕的是:我所在的企業是否會以爲這是“可以降薪”的暗示,從而降低我的薪水?
本來,下調工資指導線主要是爲了打消用工者的顧慮;但是,民衆害怕自己降薪,害怕工資“負增長”的恐懼感是十分現實的。不過,筆者認爲,工資指導線下調並不等於企業一定會降薪。因爲,對企業而言,工資指導線是指導性而非強制性的,下調錶明的是政府增加就業的態度,職工薪酬的變化更多地與市場行情相關。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職工工資由市場定價,職工工資標準多高,是漲還是降,既應該考慮年度地區經濟水平,更應該考慮企業的實際效益,由企業和職工雙方協商解決,而工資指導線則是一個重要的參考。
現在的問題是,由於我國很多地區的工資協商機制尚未健全,職工工資的標準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企業說了算,這就難保某些企業不會趁機下調職工工資。可以說,政府在下調工資指導線的同時,如何保障現有的就業者的工資水平,纔是更加考驗各地政府的難題。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健全、提高職工話語權、加強不合理工資監管等方面,這些都是需要政府努力推動的。(文/聞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