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收入是體現百姓幸福感的重要指標,爲此天津市連續五年實施了增加羣衆收入的多項政策措施,定期發佈工資指導線,積極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先後5次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連續8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鄉居民收入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同時,五年來,本市社會救助、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優撫對象撫卹補助標準調整全部納入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體規劃,實施城鄉聯動增長。未來,本市仍要抓好增加收入工作,加大財政再分配調節力度,完善企業職工工資協商共決和正常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完善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鄉居民低保標準正常調整機制,完善基本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與困難羣衆生活補助聯動機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羣體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和經營性收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打造“四金”農民,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連續五年實施增加羣衆收入的多項政策措施,2007年以來,最低工資標準,由670元提高到今年的1310元。2007年到2011年,企業單位人均勞動報酬由32519元增加到47845元,年均增長13.7%。城鄉居民收入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社會保障待遇水平逐步提高。連續8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月人均養老金由967元增加到1880元,人均增加913元,增幅達94%。本着有重點、有秩序解決羣衆醫療負擔的原則,本市實施了降低起付線、提高封頂線、降低自付比例、擴大門診特殊病範圍等27項惠民政策,徹底解決了困難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醫療保障問題,職工和居民醫保最高支付限額分別達到社會平均工資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失業保險金待遇由278元提高到500元;女職工分娩定額付費標準提高了1200元。
五年來,本市社會救助、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優撫對象撫卹補助標準調整全部納入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體規劃,實施城鄉聯動增長。城鄉低保平均水平由每人每月300元和125元增長至520元和320元;統一機構供養和散居孤兒基本生活費標準爲城市低保救助標準的3倍,每人每月1560元,部分地區達到2760元,提前實現國家《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預期目標。
本市還按物價指數上漲幅度爲困難羣衆發放了補貼。將農村困難羣衆納入價補聯動機制範圍,發放標準爲城市標準的60%。截至今年7月底,共爲17.1萬人次城市困難羣衆發放補貼6038萬元(1-2月發放標準爲每人每月60元,3-7月發放標準爲每人每月45元),爲11.1萬人次農村困難羣衆發放補貼2377萬元(1-2月發放標準爲每人每月36元,3-7月發放標準爲每人每月27元)。記者郭曉瑩任悅李海燕實習生朱瀟驍製表王宇郜愛華新報記者魏孝明攝
79歲王大爺:退休18年養老金漲了5倍

家住河西區賓水裏79歲的王士棟老人,28年來始終保持着記錄家庭生活日記和收支賬目的習慣。從他所記錄的42本日記和10本收支賬本上,清晰地看到改革開放以來天津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
從1984年至今,在他的家庭生活日記裏完整記錄了每個家庭成員的衣食住行、醫療保健等各種情況,家庭收支賬本里記錄了家庭收入、購買日常生活必需品以及燃氣、生活用水、用電等各項收支情況。
日前,記者走進王老家中,隨手拿起一個賬本,翻開一看,裏面工工整整地記錄着每天的生活收支。“鑄鐵爐一個:7元;爐瓦一對:五毛;鹹菜:兩毛;鹽:三毛;白菜:四毛八。”這就是王士棟一家四口人在1984年7月28日一天的全部開銷。
王大爺對記者說,他於1950年3月參加工作,在天津市地稅局下屬的分局工作,後被組織上調至天津房地產開發公司所屬的南市旅館街做管理工作直至退休。王大爺回憶年輕時的生活說:“剛參加工作時,我和老伴兩人工資合起來才120元。上要贍養雙方父母,下又要供兩個子女上學,再加上家庭各種開支,每月剛過半,錢就花得差不多了。”
記者在他所記的收支賬目上看到:1984年全家收入是2600元,到了1990年,總收入爲4200元。隨即,記者又翻開一本紙張已經微微泛黃的家庭生活日記本,首頁上寫着“艱苦奮鬥,勤儉持家,科學理財,計劃收支”16個大字。日記本上記載着,1986年,他得到了一張電視機購買票,用他和老伴的積蓄置辦了一臺黑白電視機,這也是他家首部家用電器。隨後幾年中,王大爺又購置了傢俱、手錶、縫紉機、收音機、自行車、電冰箱、洗衣機等。1993年至1998年期間,黑白電視換成了大彩電,又相繼添置了雙缸洗衣機、240升的冰箱,環保節能空調、家用電腦、數碼相機、高檔音響等新興耐用消費品。
在他的家庭生活日記本上,記者看到一份詳細的醫療保健記錄。上面記載着一家人各種體檢結果,每次看病的病歷、所吃的藥品、藥品的說明書以及醫療化驗的參考數值等。此外,在他的家庭收支賬本里,記者看到,他從1994年退休至今18年來的養老金收入情況。他指着賬目上記載的數字對記者說:“剛退休時養老金爲400元,隨着政府連續多年提高退休人員的養老待遇標準,到了2003年,我的養老金爲777元、 2006年爲987元、2007年爲1317元、2008年爲1332元、2009年1782元、2010年爲1875元、2011年爲2175元、 2012年爲2480元。”
王大爺說:“從起初的養老金400元到現在的每月2480元,收入增加了5倍多,我的晚年生活逐年得到了改善,充分享受到經濟發展的豐碩成果,這本家庭收支賬目既是我個人生活水平提高的見證,更是社會生活和時代變遷的見證。以前花錢是爲了解決一家人的溫飽,現在花錢是爲了買健康、買快樂。”記者郭曉瑩
街道幹部:補貼越來越多困難羣衆“很安心”

越秀路街社區工作科劉彬
劉彬多年都是與低保戶、困難戶打交道,她最知道困難羣體的需求,也最深刻地感受着他們生活狀況的變化。現在,她每天都在爲轄區內14個社區的441戶低保戶和73戶特困戶服務。
劉彬手裏和心裏,都有明細的“小賬本”,記錄着每一個困難家庭的情況,也反映着幾年來他們生活中的變化,劉彬說:“本市對低保戶的政策每年都在調整,就是爲了能讓這些有困難的家庭真正得到幫助。低保的標準每年都在增加,最近一次調整,是今年4月份,從480元漲到了520元。我剛從事這項工作時,低保標準還是241元,5年前是320元,現在漲到了520元。”
劉彬現在的工作比以前更辛苦,也更要精細很多,因爲,近年來,政府又從實際出發,增加了很多針對困難羣體的惠民政策,比如:取暖補貼、物價補貼、有線電視補貼等新型的補貼項目。其中享受取暖補貼的家庭如果是集中供熱,政府會按比例給予50平方米的供熱補貼,如果是自己點煤爐的家庭也會享受到340元的補貼;物價補貼則是根據每個月物價的增長率,增長幅度達到一定水平時,就啓動“價格聯動機制”,向困難羣體每人發放30元到60元不等的補貼。有線電視補貼則是對安裝有線電視的困難家庭,政府每個月補貼50%的有線電視費。越來越多的各種補貼,讓劉彬和同事們,居委會的主任們都增加了工作量,可是,這樣的工作越多,他們的心裏越覺得興奮,劉彬說:“當我們把錢放到他們手裏的時候,看到他們笑臉的時候,也和他們一樣感到滿足和幸福。”
劉彬說:“在我們管轄的一個社區內有一對親兄弟生活在一起。兩個人都是重度殘疾,也是低保家庭,他們現在每人每月都會得到520元的最低生活補貼,同時,每人每月還有520元的殘疾人分類救助共計1040元。再加上近兩年每到春節政府都會給每戶發放慰問金,現在連包餃子都有補貼,過年的時候每戶會得到60元包餃子錢,還有我提到過的物價補貼、取暖補貼等林林總總的補貼,讓這對兄弟生活無憂,雖然過得並不是富裕,但是,很安心。”記者任悅李海燕實習生朱瀟驍新報記者吳迪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