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5年4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議會的演講中說道:
中巴要弘義融利,實現共同發展。中華文化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中國堅持正確義利觀,幫助巴基斯坦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又說:
中國人民崇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一)中國的『忠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兩句出自《論語》裡的話,正是對儒家重要思想『忠恕』的最恰當解讀。
『忠恕』的概念,始現於《論語·裡仁》篇,其中有這樣一段遺響千年的對話: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向學生曾參傳道,告訴他:我所有的學說,都是由一個基本思想貫穿的。曾參領受,而其他學生卻不明所以,紛紛向他求教,曾參感嘆:老師的學說,就是『忠恕』二字啊。
曾參是孔子座下天分極高的弟子,他和孔子的對話,猶如佛祖拈花、迦葉微笑,了悟於靈犀、受教於無言。而曾子後來,也確實如迦葉發揚了佛教一般,成為了將孔子儒學思想既有繼承、更有發展的一代『宗聖』。而他與孔夫子在一問一答間提煉總結出的『忠恕』至理,也提供給了孔門弟子、給世間君子一條得以依此行事的金科玉律。
『忠』,把字拆開看就是『中人之心』,盡心待人、忠於本心,也就是以己之心去關照他人,——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表達的精神,自己想立得住、也要使別人能立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使別人能行得通。所以,盡我之心,忠人之事,盡力為人謀,是謂『忠』。
『恕』,把字拆開看便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把自己推到他人之境,推想別人之心、量度他人之苦,——也就是那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換位思考,不僅盡自己之所願,還能想他人之所想。所以,如人之心,想人所想,理解而不強施於人,是謂『恕』。
『忠』是盡己之心,從自我出發、盡心竭力為人謀;『恕』是如人之心,發散出去、換位思考體諒人;
『忠』是要極盡所能,『恕』是要量體裁度,所以『忠』與『恕』,是一對既相互輔助又相互制衡的概念。忠,強調的是付出和助益;恕,提醒的是換位和體諒。
『忠恕』的理念,在今天聽來,令人格外動容。這些關乎理解、善良、公道、尊重的品德,隨著歷史河流的向前推進,常常是被淹沒沈墮於河底,其蹤杳杳。
所目當今世界很多區域,矛盾紛爭一點就著,惡性事件一觸即發……正是因為『忠恕』這個看起來陌生、說起來簡單的道理,實在是被人們遺忘太久了,——忘了曾經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一群知識分子,他們雖不同而和、雖不比而周,他們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難,他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們盡管性情不同、出身不同、成就不同,但是在『忠恕』的感召下,都踐行著儒者的光榮與夢想,體察萬物,悲憫蒼生。
(二)世界的『忠恕』
『忠恕』確實可以作為中國文化在今天提供給世界的智慧准則。早在1971年,聯合國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周恩來總理為聯合國大廳帶去了孔子的兩幅語錄,其一是『以和為貴』,另一條就是關乎『忠恕』的解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請教孔子,是否有可以讓人終身依照的一句話准則?孔子便回復給他這一句照亮萬世的格言,這一句將中華文化的堂堂正氣昭顯於聯合國面前的行事信條: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可見,『忠恕』正是對和諧、對和平的達成。『忠恕』,不僅是古代知識分子個人修為的守則,更是當代世界風雲變幻中具有現實意義的准則。
比如,曠日持久的巴以戰爭,是宗教信仰的衝突;以美蘇為首的東西集團冷戰,是政治形態的衝突;文化輸出與文化侵略的論爭,是文明形態的衝突;國內的貿易順差與國外的反傾銷舉措,是經濟體制的衝突;不同年齡段人群的代溝,是價值觀念的衝突;舊有事物對創新態勢的打壓,是思維模式的衝突……所有這些差異下的衝突,究其避免和解決之道,都可在『忠恕』的心態中尋找答案。如此,就不會再用固執去拒絕異類、用偏激去反對異見、用自大去打擊新生、用霸權去迫害弱勢。
『忠恕』是如此重要的一種品格,可以賦人予同情,從而善於理解;賦人予體貼,從而擅於關懷;賦人予寬厚,從而敏於幫助;賦人予善意,從而樂於奉獻;賦人予通達,從而肯於溝通;賦人予高貴,從而敢於包容。
忠恕,會讓世界懂得:即使不同意,也要堅決尊重,即使不理解,也該保持平和,即使不支持,也需文明禮敬。
『忠恕』是減少紛爭的最佳原則,推己及人而不強人所難,便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恕』是守護發展的最好心態,各抒己見而能彼此共融,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中國儒家思想,貢獻給了社會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概念:
比如『仁義』,既提倡仁愛,又強調要在正義的范疇內施行;
比如『學習』,既提倡學習理論,又強調實際踐行;
比如『孝悌』,既提倡在家門裡孝順父母,又提倡在社會上兄友弟恭;
比如『禮樂』,既提倡禮以節人、規范秩序,又強調樂以和情、安和內心。
——而儒家最具有智慧廣泛性的思想之一,便是『忠恕』,它不僅是歷史貢獻給今天的,更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