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他是個普通農民的兒子,有着善良、本分、正派的人格,在派出所當片警,他一干就是23年,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平凡之中蘊含着他以給老百姓辦事爲幸事的不懈追求和爲人稱道的豁達人品。
牢記職責爲民紮根基層無悔
今年55歲的杜洪恩是薊縣分局五百戶派出所民警,現如今所內的民警統稱他爲“杜老”。老杜的履歷清晰簡單,1974年參軍,1988年從部隊正連職轉業,分配到薊縣公安局出頭嶺派出所,2002年調到五百戶派出所,一直當片警至今,這把年紀經歷的單位這麼少在公安機關並不多見,特別是始終是一名片警的身份,在薊縣分局可以稱“最”。
片警工作是公安機關最基層的“細胞”,工作紛繁瑣碎,看似微不足道,但老杜卻在這個與羣衆打交道最直接的崗位上,切身感受到自身工作的意義和價值,逐漸喜愛上了這項工作,並且一干就是23年。“作爲一名片警,能得到轄區老百姓的認可,是我的最高榮譽”。老杜把當一名轄區羣衆認可的好片警作爲自己的追求目標。工作中,他始終奉行的就是“認真”二字。他說:“匡扶正義,驅除邪惡,保一方平安是人民警察的天職,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與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關,所以容不得半點馬虎。”
言爲心聲,行起于思。這一初衷始終佔據支配着他的片警生涯。他疾惡如仇,看不得老百姓遭受不法侵害。每每面對羣衆求助的目光,他都暗下決心,給羣衆一個滿意的交代。日常的巡邏是片警的必修課,也是打擊犯罪,還羣衆以公道的重要體現。爲提高抓獲現行的能力,他做到巡邏用心,通過對轄區交通道路的熟悉,他能準確判斷出流竄犯罪分子、本地犯罪分子作案時的進出通道,然後有的放矢投入巡邏,時常有所斬獲。
還是在出頭嶺派出所工作期間,那一年夏季,轄區接連發生農戶被盜案件,羣衆被盜彩電、高檔自行車、服裝等物,累計案值達3萬餘元,一時間引起羣衆恐慌。此時的老杜如同自己家被盜一般,通過潛心研究發案規律和特點,老杜制定出巡邏路線和方案,從此帶領聯防隊員天天當起了“夜貓子”,每晚忍着野外蚊蟲的叮咬和酷暑巡邏至凌晨,就這樣一直堅持了有半個多月。終於在老杜設計的巡邏路線內,發現3名攜帶作案工具和可疑物品的嫌疑人。審查證實,此3人正是連續作案,騷擾一片的嫌疑目標。此後,老杜又通過巡邏以及巡邏中夾雜訪問,破獲了連續盜竊拖拉機4輛、以及馬車、彩電、潛水泵等物品的系列串案,打掉騷擾多鄉鎮,連續盜割低壓明鋁,破壞電力設施的4人盜銷團伙。調入五百戶派出所時間不長,他又根據轄區一化工原料儲存、銷售倉庫連續發生的兩起累計搶劫現金16000餘元的案件,展開排查,並在確定嫌疑人後,成功組織巡邏布控,將兩名已聞風躲避的嫌疑人捕獲。
日常巡邏認真、用心,辦案取證也不含糊。對待每份警情他都認真接待、認真登記,堅持第一時間出警,認真勘察訪問,固定第一手證據,爲案件的進一步查處奠定基礎。他說:“當個好警察,你必須把老百姓的事兒當成自己的事兒,帶着這樣一份感情,辦起案子來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纔不會冤枉好人,放走壞人。”
多年來,他憑藉着這份自我加壓的責任和認真、精細的態度,經手的數千起警情、刑事、治安案件,件件辦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一起起的懸疑案件水落石出。
2009年的春節剛過,老杜接到線索,一名居住在五百戶一帶的老鰥夫可能被人搶劫殺害。可老杜翻遍派出所的報警記錄,也沒有發現相關報警。已有的線索模糊不清,爲印證這條線索的真實性,老杜從調查轄區符合條件的失蹤人口入手,深入到各村開始了艱苦的走訪,一個村一個村地排查,一天下來走訪了20多個村,雖發現有失蹤的,但與被害人身份不符而最終排除。轉天,老杜對這條線索進一步覈實後,又投入到他重新劃定的重點村排查。在金莊子村,羣衆反映好長時間沒有看到金某某的蹤影了。金某某其人63歲,祖籍是河北省玉田縣人,早年隨母改嫁到此,近年一直獨身鰥居,平時好喝酒,多半時間在天津市市區打工,與線索反映被害人的身份情況十分吻合。究竟此人打工準確地點在哪裏?因其很少與村內人員有深入的交往,沒有人能說的清,只是偶爾有人看到他回家,外出打工的時候他的宅院大門也是和現在一樣緊鎖。爲確定其是不是已經被害,細心的老杜在請示了所領導後,趕赴臨近的河北省玉田縣進一步調查。輾轉找到了金某某的嫂子家,其嫂子提供:春節前金某某從打工地點回家,後到她這裏來過。春節後,按習慣他每年都要到這裏來拜年,但今年遲遲沒來,家裏不放心,打發人去他家查看,但看到鎖着門,以爲他已經打工走了。這一情況說明,金某某失蹤了,而且失蹤的很反常,被害的可能性上升。老杜將自己的調查結果和想法上報,很快引起分局領導的重視,經刑偵等部門趕到打開金某某家房門,在房間內發現有血跡,隨後在一口水缸中發現了金某某的屍體。線索真實,案件客觀存在。接下來,老杜又靠嫺熟的基礎工作功夫,提出與被害人住處相隔不遠的一名金姓青年有重大嫌疑,此人案發後神祕失蹤。刑偵等部門據此對該金上網通緝,不久在遼寧大連將其捕獲。經審,該金供認因耳聞被害人酒後吹噓自己積攢下很多積蓄,心生劫財惡念,潛入被害人家中將其殺害,搶走少量現金和手機等物的犯罪事實。這宗撲朔迷離的案件從最初揭開蓋子,到確定嫌疑人,身爲片警的老杜可謂功不可沒。
辦案要用腦,這是老杜一次次成功後總結出的經驗之談。去年夏季的一天,他接報一起打架傷害案。報警的是一飯店老闆,稱村民黃某打傷了本店員工李某。接警後,老杜帶上兩個年輕民警急急火火趕到現場,通過縝密的調查,找打架雙方當事人和目擊者取證,案情清晰簡單,與報警人所述基本一致。但老杜在取證中總感覺這起案件事發有些蹊蹺,不象簡單糾紛引起的打架傷害。於是,在安頓好傷者後,他立即把自己疑惑彙報給所長,並就打架的前因展開深入的調查取證。結果證實,黃某和李某之間素無恩怨,而是對飯店老闆不滿,借到飯店吃飯之機找碴兒滋事,李某在對其勸阻中當了“出氣筒”。至此案情大白,案件定性也由開始的傷害逆轉爲尋釁滋事。老杜和辦案民警隨後將黃某抓獲刑拘。此案最終嫌疑人心服口服認罪,受害者對此更是從心裏感激。
當好片警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能沉到轄區,與羣衆打成一片。出身農家、從小生長在農村的老杜對農民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熟悉鄉親們的喜怒哀樂,熟悉農村的一切。這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讓老杜下片開展工作得心應手,他願意置身羣衆之中,這即是他工作職責使然,也是他根深之源。他和羣衆好像有說不完的話題,只要沒有應急處理的事情,他就會走街串戶,扎進老百姓堆裏聊天。從詢問年景,防火防盜防事故宣傳,到家常裏短。慢慢地,老杜對轄區的情況稔熟於胸,誰家有個大事小情,他都瞭如指掌。老杜愛憎分明,爲人實在、敞亮,說話大嗓門,講的都是大家能聽的懂的道理,辦事丁是丁卯是卯,讓轄區的羣衆信的過。看到老杜進村大家都會主動拉老杜進家坐坐、嘮嘮嗑,這種親和力的形成,讓老杜下片開展工作如魚得水。
農村住戶祖祖輩輩相鄰而居,大家彼此熟悉瞭解,但相互間也難免出現一些摩擦磕碰,一旦形成恩怨,搞不好可能會世代相記,形同陌路,難以緩和。當羣衆遇到一些不痛快的事情時,自然會想到爲人公道、頗有人脈的老杜,老杜對此是有求必應,往當事人家炕頭一坐,孰是孰非說的個清清楚楚,常常是當事人雙方頂着一腦門子火進來,笑逐顏開的離開。就這樣,老杜的“炕頭調解”功夫出了名。談到自己“炕頭調解”的意義,老杜解釋說:“調解是檢驗民警羣衆工作水平的試金石,調解工作做好了,關係着執法工作的社會效果,連着社會和諧與穩定”。儘管調解工作耗神費力,無形中給老杜增加了工作量,但老杜樂此不疲,遇到能調解處理的案件堅持調解,能挽救的儘量挽救。
2009年夏,老杜接到轄區村民劉某報警,反映自己的兒子被幾名小青年打傷。老杜經過層層調查,發現打人者均是未成年人,有的還是在校生。分別傳喚參與打人的小青年,幾人對自己打架的事實供認不諱,並表示後悔。隨後,老杜又到劉某家中看望傷者,見其只是受了些皮外傷。老杜的心裏開始盤算如何結案。按說作爲辦案民警將材料取齊,呈報審批處理,老杜的工作也就算做到位了。但經過反覆調查取證,他想到此案雖然形成了傷害,但後果不是很重,責任人還是未成年人,今後的路還很長……。於是,他分別走訪當事雙方家長,從法律上講利害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從人情道理上講和諧、互相包容的意義。通過做工作,幾個違法青少年和其家長都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主動到劉家賠禮道歉,雙方出現緩和跡象。但劉家堅持高額賠償要求。對此,老杜不厭其煩,反覆工作,直至雙方就賠償問題達成一致。看到當事雙方握手言和滿意而歸,老杜的心裏象喝了蜜一樣。
經常經手這類涉及違法青少年的案例,老杜的心理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如何儘自己所能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減少一些悲劇的發生。多年來,他結合自己的辦案體會,堅持把到轄區內各中小學講法制課作爲自己的分內事,平時在街頭巷尾遇到聚集的小青年,他也要開個“臨時課堂”提提醒。所以,轄區內的小青年一提起派出所的“杜大爺”無不露出敬佩之色,甚至連那些家裏外頭誰也管不了的街頭小混混兒,對他的話也是言聽計從,心服口服,這可能也是老杜贏得百姓信任的一個關鍵環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