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天津 民生 論壇 18街 文娛 體育 財經 地產 IT 汽車 時尚 教育 健康 科技 游戲 視頻
    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而就在今年八九月份,教育部兩度發布《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的征求意見稿,其中涉及的不留作業、不統一考試、取消百分制等等改革的措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支持的聲音有,擔心的聲音亦有。
  在天津市和平區中心小學,有位六年級的數學教師名叫王曉卉,她堅持15年未留作業,而她所帶的班級年年成績突出,獲得家長和學生的好評。王曉卉老師注重的是“基礎知識的積累運用”和“實踐能力的素質培養”並舉,在不增加孩子負擔的情況下,使其得到更全面的發展,這也是中國教育改革一直期望達到的目標。近期,北方網特別邀請到王曉卉老師、學生家長代表以及有關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這個話題。
 
   新聞會客廳特別節目:天津教師15年不留作業的改革路
  王曉卉是天津市和平區中心小學的六年級數學教師,她15年來沒有給學生留過作業,用她的話說:就是為了解決對立面的問題。但效果怎麼樣呢?教育減負的改革目標似乎在王曉卉身上變得很輕松。作為一位家長,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的王小波又會怎樣看待這樣的事情?作為專家代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秘書長曹萍又會給出什麼樣的評價呢?本期節目,主持人和三位嘉賓,四位女性將一同探討孩子的教育減負問題。親們,一起關注吧!……[閱讀全文]
新聞會客廳特別節目:天津教師15年不留作業的改革路

主持人:各位北方網的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新聞會客廳特別節目——讓“中國式教育”實現雙贏,我是主持人明朗。2013年11月12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而就在今年八九月份,教育部兩度發布《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的征求意見稿,其中涉及的不留作業、不統一考試、取消百分制等等改革的措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支持的聲音有,擔心的聲音亦有。長久以來,“中國式教育”頗受關注,關注的焦點在於其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那麼,如何纔能減輕學生的負擔,同時讓學生更好地全面發展,實現“知識積累”和“素質培養”的雙贏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首先介紹一下參加今天訪談的嘉賓: 歡迎今天的教師代表——天津和平區中心小學六年級數學教師王曉卉。王老師您好。

王曉卉:主持人好,北方網的網友們大家好。

主持人:王老師最大的特點是15年沒有給您班級的孩子留過家庭作業,我覺得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您應該是邁出了一大步。但是成果怎樣稍後我要跟您仔細聊。我們認識一下今天的家長代表——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王小波。王老師的身份是16歲孩子的母親。歡迎您。

王小波:您好,北方網的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那麼今天做客我們節目的專家代表是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秘書長曹萍。曹老師您好。

曹萍:你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曹老師這麼多年來一直是致力於研究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孩子發展所發揮的作用。

人家都說三個女人一臺戲。今天咱是四個女人坐在一起,更有的聊了。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教育話題應該是一個老話題了,但放在三中全會的大背景下,特別是《決定》中有對教育發展的明確表述,那麼這個話題又是當下一個亟待破解的改革難題。我們的探討就從《減負十條》說起。有幾條是老師和家長們普遍重點關注的,我們先來看看第四條:減少作業。一至三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四至六年級要將每天書面家庭作業總量控制在1小時之內。要積極與家長互動,指導好學生的課外活動。其實我看完這條之後,特別想問一下王曉卉老師,在這個條款還沒有出來之前,您已經走在前面了,15年沒留作業。這事我覺得相當不可思議,如果我是家長的話,肯定會問:“怎麼能不留作業呢?”

王曉卉:當初想不留作業就是不想把作業和孩子的學習成為一個對立面,就是為了解決對立面的問題。後來是想把孩子的課餘時間騰出來,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和活動,提高孩子綜合素質的發展。

主持人:咱們以前都學過《論語》,《論語》裡面孔子說“溫故而知新”,現在學生回家不用寫作業了,也就是說沒有溫故的過程了,是這樣嗎?

王曉卉:不留作業不要簡單的理解成真的不寫作業,我有一個永遠的作業是預習。我每天都要求學生把我今天上課講的內容進行復習,復習的過程就是將當天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過程。然後我還有一個預習的作業,就是預習我將要講的東西,這些內容我肯定會在講課之前告訴孩子們。我們上課的“三步走”就是——預習、學習、復習,這是孩子永遠的作業。大家不要單純地認為不留作業就是無事可做,我們學習的三步是一定要做的。

主持人:您已經堅持了15年沒留作業,您這一批又一批的學生的成績怎麼樣,您給我們介紹一下。

王曉卉:成績還是值得認可的。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是連續15年教六年級的畢業班,成績是從我的教學軌跡可以看出來的,如果成績不好,我想我們校長也不會讓我長時間去教六年級的畢業班。

主持人:這個問題是這樣的,王老師不能說太多,這就叫“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我們得聽聽王老師的學生和家長對於不留作業有什麼看法,咱們來聽一下。

錄音(學生):我們上課老師講的語速非常快,但是如果不會的話,也會給我們細心講解,平時上課效率很高。然後放學回家沒有作業,回家復習就可以,復習以後就會有時間玩兒。有時我們課上老師還可以帶我們一起做游戲。

錄音(家長):其實對於孩子的減負也是我們家長非常關心的問題,包括前段時間教育部出臺了減負的政策,我們一直在關注。其實在政策剛出臺時,我們作為家長有很多的疑慮,如果不留作業,孩子學習的效果該怎麼去鞏固?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有很大的擔懮。在沒減負之前,孩子每天到家以後,我們家長要盯著孩子去做作業,完成的情況都要去檢查。但是減負以後,我們感覺從孩子的方面有兩個進步,第一個進步就是他上課的積極性提高了,聽課的質量有所上昇;第二個就是放學以後,學校基本上不會留書面作業,在家裡面逐漸鍛煉了孩子們主動學習(包括課前預習、課後復習)的良好習慣。這對於孩子以後走上工作崗位,獨立性和自主性能力的提昇有很大的幫助。

主持人:這位家長是王曉卉老師所在班級孩子的父親,也聽出來,他說得特別中肯。其中有一點我特別想說的是,他提到減負之後孩子上課積極性提高了,聽課質量上昇了。王老師,其實不寫作業和聽課質量的提高、積極性的提高,好像沒有什麼本質的關系。是不是和您的特殊教學方法有關?我想在這您也別保留了,給我們講講吧。

王曉卉:我想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學會,而是為了會學。在學習上,我希望學生是愛學,我在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希望孩子對數學課有興趣。我喜歡講故事,只要是能夠跟課程有關系的,我就找各種小故事給孩子講解。舉個小例子,前兩天講雞兔同籠問題,雞兔同籠問題是假設法,本身是以前的奧數。我從微信裡看到個笑話,土豪怎麼給孩子講雞兔同籠問題。題目是雞兔同籠,共有35個頭, 土豪說這道題其實很好解決:想有一個人特別有本事,一聲令下讓所有的雞和兔子都抬起一只腳,那麼腳的個數就少了35只,然後一聲令下再讓它們抬起另外一只腳,那麼腳的個數又少了35只,雞一屁股就坐在地上了,這樣就剩兔子兩條腿站在地上了,那麼只要除以二就得到了兔子的只數。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了孩子們,這節課導入就很順利。所以我想,學生要在有興趣的基礎上學習,愛學,他就自然會學。我特別喜歡利用各種小故事講解數學題,只要是能貼近學生的就近發展區,我就采取這種方式,首先就是讓他們感興趣。

主持人:曹萍老師,剛纔聽了王曉卉老師這些特別獨到的方法,我們不能為了減少作業而減少作業。這項規定只是一個條文,作為專家您怎麼看待?

曹萍:其實這個條文發布後確實有各種聲音,我覺得真的非常正常。因為孔子老早就告訴我們因材施教,所以任何一種教育都不可能一刀切。你比如說這個規定,規定了做作業的時間,或者是不許做作業,但可能北京的孩子和外地的孩子不同,重點學校的和普通學校的不同,城市的和農村的不同……從大的地域來講本身就不同,不可能一刀切。從孩子自身來說,有的孩子能夠適應這個,他愛學,他完全可以回家多學一些;但有的孩子適應不了,所以就不能強迫他放下玩兒的時間,甚至犧牲健康去學。這個規條出來確實引起很多聲音,是正常的。

但是這個規定也是政府必須要出臺的,因為孩子的負擔確實太重,作業是一個很明顯的衡量標志,很多孩子都是熬夜寫作業的,這也是政府沒有辦法的辦法。但是我覺得這個規定有好處,但也會帶來些問題。你比如說很多孩子和家長簡單的理解為學習就是學校的事,回家就是不用學了。因為他們還沒有意識到,像王老師說“復習是永遠的作業”,包括看課外書、探索其他的東西,其實都是在學習,並不是就是寫一點作業就完了。但是很多家長還沒有這個意識,因為這麼多年他們已經形成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這個慣性。所以如果就籠統的說,回家不寫作業了,可能會讓他們不知所措。另外會給部分學生造成跟老師的對立,老師如果再要求他回家寫作業復習,學生就會覺得規定了不允許寫作業。我覺得這樣老師的境地會很尷尬,所以這個規定好是好,如何去執行和理解,大家還是要寬容一些。

主持人:這對家長提出了一些切實要求,比如說家長要指導好學生的課外活動。在這裡我要問問身為家長的王小波老師,對於課外活動,我身邊有很多家長是這樣覺得:一到三年級孩子得學琴棋書畫、音樂舞蹈的特長,四年級之後得學奧數、國學、英語……對於這樣的課外安排其實很多小孩是不喜歡的,但是家長也有自己的想法: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結合您自己的教育經歷,您覺得不做這樣的課外活動行嗎?會輸在起跑線上嗎?

王小波:我剛纔聽了王老師的介紹,我真的特別的羡慕王老師的學生,看的出來王老師非常喜歡教育事業,因為她喜愛教書,所以她自己的教學方法很有創造性,很獨特,而且她是很以孩子為本的。所以做王老師的學生是非常幸運的一件事。

因為你剛纔提到,我們家長怎樣在減負十條出臺以後,更好地幫助孩子發展這件事,確實現在家長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有很多的焦慮情緒,希望孩子長大成纔。但是我覺得首先要成人。就是你先把他培養成一個好孩子,我們說的好,並不是說非得要有纔藝特長纔叫好,首先這個孩子有規矩、懂事,知道怎麼和人相處,這是最基本的。所以,所謂的課外活動就是在不寫作業或者是學校的安排之後,回家乾什麼?回家乾的事情太多。孩子首先要學會生活,這是最重要的。我看到很多報道,說大學生到大學裡不會洗衣服,老爸老媽到了周末跑過去給孩子洗,或者帶一大兜子衣服回去洗。孩子連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沒有,這是一個教育的失敗,不是什麼好事。我們作為獨生子女的家長是有時間,但是也不能光盯著孩子。另外像子女特長的問題,其實有的時候是家長的需要,家長小時候沒有時間去學鋼琴、芭蕾、書法,他有這個需要,自己不去學,就去逼著孩子學,所以家長要分清是自己的期待、自己的遺憾,還是孩子的喜歡。如果讓孩子代替你實現那些沒有完成的目標,對孩子不公平,因為他來到這個世上,自己的人生有自己的目的和個性發展的需要。所以我覺得確實需要我們家長好好思考,我從小沒有讓孩子去學那些特長,因為孩子的興趣不在那邊,我覺得去逼他沒有什麼效果。如果他沒有興趣的話,非得讓他去做,反而會磨滅本真的東西。他長大以後對你說的其他的話也不聽,會逆反。

還有你說的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我覺得這個話已經被顛覆了。以前有些教育機構會用這個做廣告。人生是個長跑,你不輸在起跑線上,也許會輸在中途。百米跑起跑很重要,但是人生是馬拉松長跑,假如我的孩子中途罷學了,我不是更著急嗎?所以說這個說法也需要重新定位和思考。

主持人:咱們再來看一看減負十條中第六條:規范考試。一至三年級不舉行任何形式的統一考試;從四年級開始,除語文、數學每學期可舉行1次全校統一考試外,不得安排其他任何統考。每門課每學期測試不超過2次。考試內容不超出課程標准。教育質量監測不公布學生成績與排名。我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特別流行一句話“考考考,老師的法寶”。王老師,如果把您的“法寶”給沒收了,怎麼辦?

王曉卉:我本來就不喜歡這個“法寶“,這個“法寶“其實對孩子不公平。分數不能衡量一個孩子真正的能力,他的成就也不能從分數來取得。另外孩子在各個階段發展都不一樣,有的孩子可能不是學數學的天纔,但他有可能是語文和英語的天纔,我用一門數學的成績來衡量一個孩子的成功與否是不公平的。所以我認為高分不代表高能力,分數不能衡量孩子。這些措施對於我們老師來說也是一種解脫。

主持人:數學作為基礎知識學科肯定要考察孩子們是不是掌握了,掌握的情況怎麼樣,減少了考試如何去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呢?

王曉卉:我們平常有練習題,但其實是作為教師教學的自我反饋用的,是為了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而不是單純衡量學生的能力,這樣平常我們做的練習就不會造成學生的學習負擔了。

主持人:在最新一版的征集稿裡面我們看到是是取消了英語考試。關於取消英語考試這一點,很多家長是相當不贊成的。我身邊有一個家長,她送孩子上了很多補習班,其中一個就是英語補習班,有一天孩子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我太累了,我能不能不去上那個什麼補習班?”但是媽媽說:“孩子,什麼都可以不去上,但是英語必須得去上。”這也反映了家長的一個心理,認為英語非常重要。確實也看得出來,家長對英語是相當重視的。因為你現在不考英語,將來中考、高考還是要考的,那麼關於取消英語考試,王老師您贊同嗎?

王小波:確實咱們這個政策不是一貫下來的,小的時候不考,最終還是要考的。我們家長和學校都會有這個想法,就是現在雖然不用考,但是最終的評價標准還是在那的,所以它還是不敢放棄。為什麼這麼強調英語?像你說的,那個家長會特別強調英語,我特別理解。這個跟就業市場有關系。有些單位和部門招聘的時候,跟英語沒什麼關系,竟然要求英語四級、六級、八級,這就是一個門檻。但是到實際崗位的時候,英語也沒那麼重要了。當然這個是就業市場的問題。另外一個就是,也是很多的家長提出中國人乾嘛對外語(英語)這麼玩命呢?人家外國人都學中文了,孔子學院全球都是,咱們還死活抱著英語,所以這可能也是導致這個政策的一個原因。

我感覺語言確實是需要天賦的。有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的語言天賦更好一些,但是對於沒有天賦的孩子,真的學英語就是受罪,從小就受罪,受了十好幾年的罪。而且英語在高考中佔的比重非常大——150分。所以他不愛學、學不好,又不能不學、不敢不學。我想這次出臺這個政策,跟網友的呼吁和老百姓對英語的受罪感是有關系的。因為其實有些孩子能考下來,但是考完之後就丟了。像我們這個年齡四十來歲的,當年大學都考了英語,而且分也不低,但是只要一撂下,再說什麼也不會了。而且咱們的英語是啞巴英語,很多人學完之後,出門一句都說不出來,自己出去旅游都做不到,所以我們的英語教學也需要創新,需要更多王曉卉式的老師去創造性地教孩子英語,讓孩子喜歡英語、使用英語。我覺得我們學習的知識不用,不能在現實生活中產生效率,那就沒有生產率,那學習就是白費,耗費人的腦力、經歷、時間,就是耗費生命,所以我的看法是英語學習需要更多的改革。

主持人:曹萍老師,剛剛咱們聊天的時候,我知道您是某著名英語教學機構的顧問,所以在取消英語考試的問題上您是不是也談談您的想法。

曹萍:我其實一直認為什麼東西都是有好的和不好的。比如英語學習,確確實實像剛纔王老師說的,有些人需要,有些人真的不需要。所以我就總結,不要什麼都作為一個統一的標准。我們中國人學中國話,這是很正常的,這是我們的母語。但是英語適當可以普及,只是可以普及,因為畢竟是全球化了,國人特別是下一代人應該有世界的眼光,我覺得這個也是不錯的,社會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是一種需求,但是你不能把這種需求去強加給孩子完成。有的孩子願意去學,他有動力可以去學;但有的孩子沒有意願或者是不適合去學,就可以放棄。

主持人:其實說到考試這個事,我就聯想到馬上要過年了,過年的時候都會有很多孩子串門,大人問孩子的第一句話就是“期末考試怎麼樣”,這好像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方式。我也想了一下,這和我們重結果輕過程的思維方式是有關系的。我也翻閱了相關的資料,很多人在18歲之前是不太知道喜歡做什麼,適合做什麼的,這個年齡段適合去打開思路,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當然這樣的改革措施的出臺非常好,說明我們的社會和學校不斷在把教育的考試結果放輕了,與此同時是否應該把過程放重了,不知道這一點曹老師您怎麼看?

曹萍:不考試,至少給了孩子一個空間。其實孩子未來掌握什麼、喜歡什麼、願意乾什麼,跟他學知識並沒有直接的關系,有時候生活中的一個故事或一個事件就能觸動他了。我記得看過一篇報道,是美國的一個孩子,他喜歡做飯,他怎麼會喜歡做飯呢?就因為他去參加一個家庭的Party,看到了老婆婆飯做得特別精致,而且懷著愛心去做,做完了以後遭到孩子們哄搶。他就覺得做飯給別人帶來了快樂,所以就發誓以後要學做飯。其實這個就是生活中的事情,所以我覺得跟在小時候學了多少知識點和課程真的沒有直接的關系,如果把學知識和所有的東西聯系起來,特別是和孩子的未來聯系起來,就有點過了。

主持人:其實剛剛王曉卉老師給我們講了很多在課堂當中的故事,其實這個故事也反映出來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著力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交給他們學習方法。不知道王老師在這方面還有什麼心得給我們分享一下。

王曉卉:我在教學裡面一直想的是一個問題:聰明的孩子不用教,懂事的孩子不用管,會學的孩子不用灌,積極的孩子不用催。如果我們的孩子聰明、會學、懂事、積極了,我想我們的教學就更不需要留作業了,那麼家長也就輕松了。我想我可能對孩子在道德上、在行為上的規范多於教學本身。我認為教書的目的是為了育人,知書的目的是為了達禮。可能大多數人認為我教學的技術比較精湛,其實不是!我認為是我在不斷地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教給孩子怎樣做人、做事、求知、與人相處。我記得這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這些方面如果把孩子培養到位,那麼學習上自然也就輕松了。他能主動地學、愛學、會學。對於老師來說教學輕松了,孩子也輕松了。

主持人:王小波老師,您的孩子已經16歲了,在之前這麼長的學習過程中,您作為家長是怎麼培養他的學習興趣的?

王小波:與其說是培養不如說是發現。我認為,孩子是有自己的取向的,就是有些天性。每個孩子就好像不同的種子,有的孩子是茄子,有的孩子是豆角。他是茄子就培養成個好茄子,是豆角就培養成一個好豆角,非得把茄子培養成豆角,你不累嗎?

所以我說應該首先去發現孩子的興趣,發現比培養更重要。就是孩子有興趣,我們家長別跟孩子玩命。有時候咱們說孩子逆反,實際上更多的時候是我們逆反。我們非得別著孩子的勁,非得說我說的對,按我們的走,其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所以我們應多看看孩子有哪些方面的興趣,比如我的孩子特別愛看書,他就經常去書店,或者在網上買書,這方面我基本上還是管得比較寬松的。有時候我們家長會以自己的標准看待,覺得這亂七八糟的書,一買就買一套,就不讓孩子買。我覺得孩子既然有這方面的興趣,就讓他這段時間去發展。他喜歡讀書就讓他讀,你越不讓他讀,他越別著個勁,你真的給他機會讓他讀,讓他過了這個興趣,他就自然可以進入下一個發展點了。所以要接納孩子,了解孩子,然後讓他在自己的路徑上前進,而不是讓孩子走你看好的路,這一點還是很重要的。

曹萍:剛纔王老師說的很對,其實只要給孩子空間,他們都具備讓自己過得更好的潛質。在我兒子的培養上,我也沒去發現和培養,我就給足了空間,然後只做一件事,就是去問他一個問題:你做這件事會給你帶來什麼好處?如果這個目標實現了會有什麼樣的感覺?然後我發現,他每一次都會去深思:這個給我帶來什麼好處,真的實現了會有什麼感覺。好幾次發生重大事情的時候,他都熱血沸騰。我發現做到這個的時候,你就不用管他了,他自己有動力,他自己知道如何去選擇,去做了。所以我覺得很重要的就是給孩子動力,特別是聰明的孩子,在知識點上不用給他輔導。

主持人:咱們再來看看《減負十條》中的第七條:等級評價。實行“等級加評語”的評價方式,采取“優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分級評價,多用鼓勵性評語,激勵學生成長。全面取消百分制,避免分分計較。

王曉卉:取消百分制有可能更人性化了。有時家長就在衡量,孩子去年的成績99分,他們就覺得考砸了,我說99分已經很優秀了,他覺得不行,比100分還差一分。有的時候家長太苛求了,包括老師也在競爭平均分。這個平均分造成了什麼?就是要逼著孩子進行機械地訓練。有的家長給我打電話:“王老師,我們孩子九點就沒事乾了。”我說:“都九點了,就不能讓他歇一會兒?”“不行,我心裡沒底。”我們如果取消百分制,孩子看到的就是優秀。其實優秀的孩子,已經很好了,給他一個寬松的生存環境吧,我認為取消百分制很人性化。

主持人:咱問問家長吧,王小波老師您認為呢?

王小波:我也是覺得取消百分制很好,用“優、良、中、差”可以減少一些強迫癥。

主持人:您不覺得會讓孩子的壓力變輕嗎?比如說有的孩子考了90分是優秀,另外一個孩子100分也是優秀,明明90分就可以拿到優秀,我為什麼拼命拿到100分呢?

王小波:讓我們的社會少一點競爭,讓我們的孩子晚一點品嘗到競爭的殘酷性難道不是好事嗎?我真的覺得不去分分計較,不僅是孩子的幸運,也是我們家長的幸運。減負不僅是減孩子的負,也是減家長、減老師的負。

我覺得我們的生存危機感很強烈,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纔擔心孩子長大了沒有好工作,娶不上好媳婦,生不了好孩子,一系列的焦慮都來了。然後我們就逼著孩子從小學習,覺得上不了好小學就上不了好中學,就上不了好大學。所以所有的基礎都在一個砝碼上壓著,那孩子能不累嗎?家長能不累嗎?所以我們的這種教育理念跟我們的心態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我們相信社會這麼發展了,進步的速度這麼快了,我們真的可以輕松一點,我們的孩子長大了也不會餓死。

曹萍:兒孫自有兒孫福。

王小波:沒錯,就是這句話。我們家長也快快樂樂的,晚上八九點出去看場電影,孩子自己在家呆會兒,多愉快輕松。我覺得我們做家長的心態平穩了,然後孩子也自由了,我覺得這真是好事。我甚至有這樣的想法,在家裡面要少評價,說:“兒子今天你這樣做就是好,你以後肯定怎麼樣。”我們應該就事論事,你今天做一件好事,這件事你做得好,但不一定你這個人今後就怎麼樣,一件事真的不能決定什麼。就算孩子做錯一件事也沒什麼大不了,小孩子哪有都做好的。就跟你學習數學不好了,不一定說你這孩子能力就不行。咱們往往把事情嚴重化了,說這件事不好,你這一輩子完了,咸魚翻不了身了。這都是需要我們改正的一些家教理念。

主持人:曹老師關於這個等級您有什麼看法?

曹萍:我覺得就是對那個“待合格”,我一看就比較心動,我覺得“待合格”真的體現了教育的實質,其實我們的教育就是給孩子希望,有一種教育就叫等待,如果你告訴他不合格就等於給他判了刑,但是就有一個“待”,就真的讓孩子感覺到還是有希望的,所以我覺得這是非常符合教育規律,也符合教育實質的。

主持人:我記得我們小時候不叫“待合格”,叫“不合格”,或者乾脆就寫“差”。

曹萍:這就叫“差”。

主持人:所以看過之後心裡非常不舒服。

曹萍:特別難受。

主持人:王老師天天跟孩子們在一起,那麼這一字之差,對孩子們未來的成長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王曉卉:這一個字的確是影響深遠。我班裡也有考一位數的孩子,當時我就想這個孩子的確需要一個等待的過程,如果每天給他的成績都是不合格、幾分,那麼這個孩子有可能就放棄這門功課。我現在教這學生三個月了,從沒給他得過分,他現在的成績由一位數字變成了兩位數字,從幾分到現在已經三十幾分了。這兩天又做了大約20道題,這個孩子在這篇卷子裡面只錯了兩道題,有時候他比其他孩子還要表現得更加優秀。

我覺得有的孩子,他發展的時候不均衡,有的孩子在這個階段對數學的認識很強,有的孩子是對語文的認識很強,如果現在發現對數學理解並不是非常出眾的孩子,那麼一定要給孩子一個等待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會影響他的後續學習。其實孩子把基本功掌握了,我們教學的目的就到家了。

在小學的時候“差、不合格”,這些詞語一旦給了孩子,有可能他就屏蔽了這一門課程,那麼他終身與數學無緣,所以我希望給孩子一個寬松的、人性化的評價。

主持人:剛剛聊了減負十條當中的三條,我想問一下曹老師,您覺得在“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方面是否有積極的作用?

曹萍我覺得確實是好事,確實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至少能遏制住不良的做法,會挽救那些在掙紮當中、痛苦中的孩子,我覺得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另外我覺得後面中央出了文件,說的是“標本兼治”。其實我們的規定是標,還是表面的東西,還是一個規定,但是怎麼能“標本兼治”,這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你如何真的能夠不通過考試,或者減少作業量,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課程設計得更精彩,就像王老師似的,你對學生的關心就得更加人性化。所以我覺得是這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我覺得這個出臺還是蠻好的,但是在具體的執行中,我真的特別期待不要僵化地理解一些東西,要在不違背宗旨的同時靈活掌握,這個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節目的開始也提過,《減負十條》一征求意見,就出來很多聲音,支持者表示能給孩子帶來快樂的童年,反對者認為小學階段是很多孩子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是黃金時間,要抓住這個時期多記多背多學,還有一些人把矛頭指向了應試教育,但是我個人覺得,當大家把矛頭指向了學校、社會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去看一看家庭,我想聽一下作為家長的王小波老師您怎麼看?

王小波:實際上我們看很多的孩子覺得考入大學就是終點了,我們家長經常用的一句話就是:進了大學你就輕松了。很多孩子就認為考上大學就可以松口氣了,所以去大學校園(重點校、一般校)很普遍的一個現象就是孩子們不學習了。但是比照一下美國的大學裡面,學校進口很松,但是進了學校之後真的是玩命學,人家是前松後緊,小的時候玩,到了真正該學的時候,18歲以後大腦成熟了,各種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具備了,這個時候有熱切的學習興趣吸引他,所以他就玩命地學。我們有這種反差,所以我們就要反思我們的高考制度、應試的制度。你剛纔問我這樣的局面下,作為家長怎麼辦,我覺得作為我個人就是放松心態,先把自己的心態端正,孩子他有他自己的個人興趣愛好,他有他的刻苦努力,最終的結果是怎樣的,那就只是人生中間的一個結果而已,並不意味著他以後不能成功。

比爾蓋茨不是大一的時候就輟學了?有這樣的先例。孩子有可能在他十八、九歲的時候突然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突然開竅了,他以前的學習成績不好又能怎麼樣呢?可能他突然明白了一點事,覺得這個可以發掘一下。培養孩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泯滅他的熱情,不要以你的壓力式的教育、以你的主觀性的論斷,去挫傷孩子的自尊。不管孩子成績是什麼樣的,都要保護他的自尊,跟自己的孩子說:“哪怕現在慢一點,哪怕這門課差一點,你仍然很棒,我相信你的內在潛質,我相信你的能力!”這是對他的一個很大的支持,他有這個支柱之後,慢慢在生活中發現他真正的愛好和特長在哪裡,完全可以打造自己的人生,我想這也是所有家長最期待看到的,這是真正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下的是孩子的自信、自尊、自立的潛質,他以後就能夠創造自己的一個天地。

主持人:剛纔王小波老師從家庭的角度分析了一下,我想說當我們把矛頭指向了社會、學校的時候,在教育改革這個事情上,到底家庭擔負了怎樣關鍵性的作用呢?

曹萍我覺得大家可以思考一個問題,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會說很多,不管微觀的還是宏觀的。我個人認為就一個目的:讓孩子健康成長,成為一個有用之人。我覺得這就是真正的目的,最後落腳點是健康,成為有用之人。在孩子成為有用之人的時候,家庭的作用遠遠大於學校。孩子未來的成長之路就是德纔兼備,不能光是“纔”,他需要一些知識、技能,因為要立足這個社會,要服務這個社會。有了很大的技能、纔能,利益就比較高一些,他對社會做的貢獻就比較大,他的人生就比較有高度。

但是人生不管有多大的高度,都要有一個根基,這個根基就是“德”。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德”勝“纔”,“德”更重要,我個人認為“德”就是一個土壤。我們家長要給孩子創造一個無公害的土壤,不管孩子有什麼樣的纔能都能種植在這裡面,都能生根開花。所以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甚至我們可以功利點說,不管社會上出現什麼問題,最終決定權還是在家長手裡。為什麼有的家長就逼著孩子天天做多少道題,為什麼有的家長就去鼓勵孩子那種自發的動力,給他自由的空間,去培養他孝、培養他勞動的技能,這完全是不同的。所以我覺得最終的決定權或選擇權還是家長。“孝”從哪裡開始?就是從孝敬父母開始。孝敬父母,跟兄弟姐妹關系好了,孝悌做到了,他走到社會上就會跟他的領導去友好相處,跟他的同事友好相處。所以我們老說競爭,競爭是人的本能,最重要是如何培養和滋養孩子的合作意識,這纔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從小學會了孝悌,他的合作意識會很好的。

王小波:你說的這點我也特別同意,就是家長怎麼樣做到讓孩子“德”,就是家長自身的修養。我們很多家長把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而沒有放在自己身上,因為孩子在家裡面的學習實際上是自然而然的學習,是潛移默化的學習,甚至是無意識的學習。家長在家裡是最本色的演員,在單位、職場我們會化妝,可能做一個角色跟人打交道,但是在家裡你是什麼脾氣就是什麼脾氣,不可能掩飾的。那麼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就學到了,你夫妻之間怎麼相處,你跟長輩怎麼相處,孩子就潛移默化地學了,用不著你去教他,他完全就在旁邊看著了,甚至嘴上說的都沒有用,他看你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個就要求家長必須把自己修煉好,有這個意識,把這個關注點真正放回到自己的身上,提高自己的素質,多多學習。

曹萍我一般做個案的時候都會問孩子一個問題:想一想媽媽常說的三句話是什麼?想一想爸爸常說的三句話是什麼?其實媽媽爸爸常說的三句話就是家庭倡導的文化,一個價值觀,對孩子就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星期六參加一個婚禮,新郎說了一件事讓我特別感動。他六歲爸爸就得病去世了,媽媽一直帶著他,他今年都30了。他說:“我媽媽從來不告訴我做什麼,從來不給我講道理,我媽媽就做。我所做的一切就是看著我媽媽做我就做,我就是這麼長大的。”我當時覺得這個母親好偉大,不會給孩子講道理,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太愛給孩子講道理,動不動就講一個理念。

王小波:實際上我們講的那些自己也做不到。

曹萍而且我們老說“說到做到”,其實“說到做到”並不是真正的一致性,真正的一致性是你想的、說的、做的三者一致,纔是真正的一致。但是我們家長怎麼想的,絕對不是那麼想的,即使嘴巴說了那麼做,也不是那麼想的。所以孩子就是家長的影子。

主持人:王曉卉老師您覺得在培養孩子的實踐能力、抗挫折能力、感恩知心這方面,學校和家庭方面應該怎麼配合呢?

王曉卉:我們的確需要一些配合,我對學生的行為上規范要多於我的教學。另外我的確發現,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培養偏差是很大的。前兩天發生一件事,我上課的時候有一個孩子向另外一個孩子做鬼臉,看見鬼臉的孩子抬手就打,別的孩子就說你為什麼打呢?說了這麼一句,他過來再打那個孩子。他使用的手段都是極端的,這種手段不是我們學校所教育的,好多都是家庭教育的。

我需要的也是家長的一個配合,比如說家長到學校來問我孩子怎麼樣?我不能直接說孩子有什麼問題,一旦說了家長馬上就不高興了。我每次都要說一下,孩子有什麼優點,您孩子很聰明,我要表揚很多話,然後我說但是再改正什麼就更好了,一旦“但是”的時候有的家長還能接受,有的家長馬上又把臉拉長了,他一點也不愛聽。另外一個就是,我說什麼問題,他馬上第一時間就給我把這件事頂回去。比如我說孩子不注意聽講,他說我們孩子看不見,您把我們孩子調到第一排吧。不能每個孩子都這麼解決啊,咱第一排的孩子不能羅著坐啊。所以每次我都在不斷地解釋,我說:咱們在解決孩子問題的時候,希望家長是配合的,怎麼樣配合老師?第一個在行為上面,家長要認可,現在家長看不見孩子有什麼問題。以前我覺得家長不配合,現在我真的覺得是家長只看別人,不看自己,他希望除我之外,人人都是活雷鋒,總是希望這樣教育。我們真的需要家長的配合,在學校都是正面的教育,在家裡面我也希望各位家長配合大家進行正面、積極的教育,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正能量,給孩子多輸入正能量。

主持人:關於中國式教育,咱們剛剛聊了很多,在說到這個話題的時候,很多人非常喜歡把“中國式教育”和“美國式教育”拿來做對比,我想曹老師是這方面的專家,您給我們介紹一下“美國式教育”真的比“中國式教育”好嗎?

曹萍我覺得沒有可比性,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他在他那個國度中,在他那個倡導的文化中,有一套培養孩子的體系模式,我們中國有我們中國的。中國不管怎麼說有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孔老夫子已經是非常非常棒的了,沒有可比性的。但是有些共通的東西,比如說尊重孩子心理發展規律,特別人性化的東西,我覺得是可以互相借鑒的。

正好我兒子是在美國,就讀於哥倫比亞的學校。其實剛纔我說學習不是那麼輕松的,真的是蠻緊張的,他在讀本科的時候比中國的本科孩子苦多了,有很多我覺得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第一就是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我兒子說有天上課老師讓他們回去思考一個問題:麥肯恩上臺對美國有利,還是奧巴馬上臺對美國有利?我當時聽到這句話就覺得很感慨,他開始關心國家。他們那叫政府課,他是基於現在、基於未來更多的東西,但是我們基於過去,哪個時代的事件是發生在什麼時間?他們很多讓孩子去思考,是今天引發未來的東西。這個創造性我們是需要學習的。

為什麼就說中國考這個、考那個都好,但是諾貝爾獎少,這是世界公認的,就是因為沒有創造性。另外他們在教育當中,不管老師也好,還是家長也好,都非常注重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養。我們現在在減負,不興補習;但是他們那是,要想補習功課,老師非常願意,不是一刀切。如果你認為你可以學習,你也有這個精力和智力,為什麼不學呢?所以你就要好好學,就要多花時間,所以我可以給你補習,他是懷著非常欣喜的心情,他覺得你適合。但是他的好還在哪裡?如果你不適合學習他也不說你不好,這個是我們需要借鑒的。

另外注重孩子的人品。我兒子給我講一個事件,他跟他住的家庭裡的那幾個小孩是輪流刷碗的,每人一天,他們家最小的小孩8歲,不愛刷碗,就跟我兒子說:“我給你鋪床,你替我刷碗。”我兒子也逗他:“那可以,刷碗比鋪床累,我給你刷一天碗,你得給我鋪七天床。”我覺得他們很公平的交流、談判,後來小孩想了想說可以。他們談判的時候父母沒說話,但是到了第三天家長把我兒子找去了,就問一句:“他堅持沒堅持給你鋪床?”就非常注重這些承諾,你說到就得做到,至於說你怎麼談的,合理不合理他不管,你只要承認了,就要去做。但是我們這邊如果要這麼談,家長肯定說:“你這麼大了,就不知道讓著點弟弟,還讓人家給你鋪七天床。”我們首先會把孩子批評一頓,就會介入。人家先不會介入,後面纔介入。所以我覺得他們有很多東西是真的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是我們又有我們好的東西,我們不能氣餒。

主持人:三中全會的《決定》為中國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在體制上也會有大刀闊斧的動作,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其實我們今天討論的這個話題叫“讓中國式教育實現雙贏”,咱們理解的雙贏就是基礎知識的培養,還有素質的培養。我覺得這其中需要像王曉卉老師您這樣非常好的教學方法,需要像王小波老師您這樣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咱們也需要像曹老師這樣的專家在改革的過程中推波助瀾,我想在節目的最後請三位老師給我們廣大的家長,說一些中肯的建議好不好,我們先從王曉卉老師開始。

王曉卉:作為教師,我和我們所有的教師團隊都在進行努力,也希望各位家長能夠支持我們、配合我們,謝謝大家。

王小波:我覺得作為家長,多多去自我學習、自我成長、自我修煉,提高素質不僅僅是文化素質,更多是人格的培養和心理的健康程度,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纔能培養成心理健康、全面發展的好孩子,所以我也非常希望我們廣大的家長跟我一起,跟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進步。

曹萍分數和考試只是反饋的一種手段,不是評價一個人的標准,我真誠的希望我們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來支持孩子,來讓孩子完成屬於他們自己的生命任務,謝謝大家。

主持人:三個女人一臺戲,今天我們四個女人唱了一出好戲,和三位老師聊天,我們也看得出來,學校、家庭和社會對下一代的培養都有應盡之責,讓我們共同努力把民族優秀的教育觀念傳承下去,把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發揚光大,為孩子創造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為中國夢的實現奠定基礎,也非常感謝三位老師做客我們的節目。本期節目到這裡就結束了,非常感謝各位網友收看,再見。

  我認為教書的目的是為了育人,知書的目的是為了達禮。我在不斷地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教給孩子怎樣做人、做事、求知、與人相處。這些方面如果把孩子培養到位,那麼學習上自然也就輕松了。作為教師,我和我們所有的教師團隊都在進行努力,也希望各位家長能夠支持我們、配合我們。
    王曉卉:教學15年不留作業 提高孩子綜合素質
  當初想不留作業就是不想把作業和孩子的學習成為一個對立面,就是為了解決對立面的問題。後來是想把孩子的課餘時間騰出來,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和活動,提高孩子綜合素質的發展。不留作業不要簡單的理解成真的不寫作業,我有一個永遠的作業是預習。[詳細]
    王曉卉: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學會 而是為了會學
  我想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學會,而是為了會學。在學習上,我希望學生是愛學,我在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希望孩子對數學課有興趣。我喜歡講故事,只要是能夠跟課程有關系的,我就找各種小故事給孩子講解。舉個小例子,前兩天講雞兔同籠問題,雞兔同籠問題是假設法,本身是以前的奧數。[詳細]
    王曉卉:分數不能衡量一個孩子的真正能力
  分數不能衡量一個孩子真正的能力,他的成就也不能從分數來取得。另外孩子在各個階段發展都不一樣,有的孩子可能不是學數學的天纔,但他有可能是語文和英語的天纔,我用一門數學的成績來衡量一個孩子的成功與否是不公平的。所以我認為高分不代表高能力,分數不能衡量孩子。[詳細]
    王曉卉:應教孩子怎樣做人 做事 求知 與人相處
  我在教學裡面一直想的是一個問題:聰明的孩子不用教,懂事的孩子不用管,會學的孩子不用灌,積極的孩子不用催。如果我們的孩子聰明、會學、懂事、積極了,我想我們的教學就更不需要留作業了,那麼家長也就輕松了。我認為教書的目的是為了育人,知書的目的是為了達禮。[詳細]
    王曉卉:取消百分制更人性化 避免家長分分計較
  取消百分制有可能更人性化了。有時家長就在衡量,孩子去年的成績99分,他們就覺得考砸了,我說99分已經很優秀了,他覺得不行,比100分還差一分。有的時候家長太苛求了,包括老師也在競爭平均分。 [詳細]
    王曉卉:“待合格”給了孩子一個等待過程
  在小學的時候“差、不合格”,這些詞語一旦給了孩子,有可能他就屏蔽了這一門課程,那麼他終身與數學無緣,所以我希望給孩子一個寬松的、人性化的評價。[詳細]
  作為家長,要多多去自我學習、自我成長、自我修煉,提高素質,不僅僅是文化素質,更多是人格的培養和心理的健康程度,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纔能培養成心理健康、全面發展的好孩子,所以我也非常希望我們廣大的家長跟我一起,跟孩子一同成長、一同進步。
    王小波:學習應能用於生活 英語教學需更多創新
  我感覺語言確實是需要天賦的。有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的語言天賦更好一些,但是對於沒有天賦的孩子,真的學英語就是受罪,從小就受罪,受了十好幾年的罪。而且英語在高考中佔的比重非常大——150分。所以他不愛學、學不好,又不能不學、不敢不學。我想這次出臺這個政策,跟網友的呼吁和老百姓對英語的受罪感是有關系的。[詳細]
    王小波:發現孩子的學習興趣比培養興趣更重要
  我說應該首先去發現孩子的興趣,發現比培養更重要。就是孩子有興趣,我們家長別跟孩子玩命。有時候咱們說孩子逆反,實際上更多的時候是我們逆反。我們非得別著孩子的勁,非得說我說的對,按我們的走,其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所以我們應多看看孩子有哪些方面的興趣,比如我的孩子特別愛看書,他就經常去書店,或者在網上買書,這方面我基本上還是管得比較寬松的。[詳細]
    王小波:不分分計較 是孩子和家長的幸運
   讓我們的社會少一點競爭,讓我們的孩子晚一點品嘗到競爭的殘酷性難道不是好事嗎?我真的覺得不去分分計較,不僅是孩子的幸運,也是我們家長的幸運。減負不僅是減孩子的負,也是減家長、減老師的負。
  我覺得我們的生存危機感很強烈,正是因為如此,我們纔擔心孩子長大了沒有好工作,娶不上好媳婦,生不了好孩子,一系列的焦慮都來了。[詳細]
    王小波:家長首先需要端正心態 高考不決定人生
  比爾蓋茨不是大一的時候就輟學了?有這樣的先例。孩子有可能在他十八、九歲的時候突然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突然開竅了,他以前的學習成績不好又能怎麼樣呢?可能他突然明白了一點事,覺得這個可以發掘一下。培養孩子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泯滅他的熱情,不要以你的壓力式的教育、以你的主觀性的論斷,去挫傷孩子的自尊。[詳細]
 
  我個人認為教育改革就一個目的:就是讓孩子健康成長,成為一個有用之人。在孩子成為有用之人的時候,家庭的作用遠遠大於學校。孩子未來的成長之路就是德纔兼備,是德跟纔的和合之路。分數和考試只是反饋的一種手段,不是評價一個人的標准,我真誠的希望我們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來支持孩子,來讓孩子完成屬於他們自己的生命任務。
    曹萍:教育不能一刀切 如何去執行新規定是問題
  其實這個條文發布後確實有各種聲音,我覺得真的非常正常。因為孔子老早就告訴我們因材施教,所以任何一種教育都不可能一刀切。你比如說這個規定,規定了做作業的時間,或者是不許做作業,但可能北京的孩子和外地的孩子不同,重點學校的和普通學校的不同,城市的和農村的不同……
  從大的地域來講本身就不同,不可能一刀切。從孩子自身來說,有的孩子能夠適應這個,他愛學,他完全可以回家多學一些;但有的孩子適應不了,所以就不能強迫他放下玩兒的時間,甚至犧牲健康去學。這個規條出來確實引起很多聲音,是正常的。[詳細]
 
    曹萍:英語學習應根據孩子的個人需求而定
  我其實一直認為什麼東西都是有好的和不好的。比如英語學習,確確實實像剛纔王老師說的,有些人需要,有些人真的不需要。所以我就總結,不要什麼都作為一個統一的標准。我們中國人學中國話,這是很正常的,這是我們的母語。但是英語適當可以普及,只是可以普及,因為畢竟是全球化了,國人特別是下一代人應該有世界的眼光,我覺得這個也是不錯的,社會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是一種需求,但是你不能把這種需求去強加給孩子完成。
  有的孩子願意去學,他有動力可以去學;但有的孩子沒有意願或者是不適合去學,就可以放棄。 [詳細]
 
    曹萍:減負十條對減輕孩子課業負擔起到積極作用
  我覺得確實是好事,確實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至少能遏制住不良的做法,會挽救那些在掙紮當中、痛苦中的孩子,我覺得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另外我覺得後面中央出了文件,說的是“標本兼治”。其實我們的規定是標,還是表面的東西,還是一個規定,但是怎麼能“標本兼治”,這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你如何真的能夠不通過考試,或者減少作業量,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課程設計得更精彩,就像王老師似的,你對學生的關心就得更加人性化。[詳細]
    曹萍:教育改革是讓孩子健康成長 成為有用之人
  我覺得大家可以思考一個問題,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會說很多,不管微觀的還是宏觀的。我個人認為就一個目的:讓孩子健康成長,成為一個有用之人。我覺得這就是真正的目的,最後落腳點是健康,成為有用之人。在孩子成為有用之人的時候,家庭的作用遠遠大於學校。孩子未來的成長之路就是德纔兼備,不能光是“纔”,他需要一些知識、技能,因為要立足這個社會,要服務這個社會。 [詳細]
    曹萍:中國式教育和美國式教育不具可比性
  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他在他那個國度中,在他那個倡導的文化中,有一套培養孩子的體系模式,我們中國有我們中國的。中國不管怎麼說有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孔老夫子已經是非常非常棒的了,沒有可比性的。但是有些共通的東西,比如說尊重孩子心理發展規律,特別人性化的東西,我覺得是可以互相借鑒的。[詳細]
    曹萍等做客北方網新聞會客廳 暢談“中國式教育”
  今天討論的這個話題叫“讓中國式教育實現雙贏”,咱們理解的雙贏就是基礎知識的培養,還有素質的培養。我覺得這其中需要像王曉卉老師您這樣非常好的教學方法,需要像王小波老師您這樣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咱們也需要像曹老師這樣的專家在改革的過程中推波助瀾。[詳細]
 
 
 
和平中心小學另類教師:15年不留家庭作業
  在眾人的印象中,寫作業是學生的“必修課”,特別是畢業班的孩子,幾乎每天都要面對老師布置的大量作業。然而在本市和平區中心小學,卻有著這樣一位特殊的老師……[詳細]
15年不留家庭作業 照樣出好成績
  記者采訪了天津和平區中心小學六年級數學老師王曉卉,她堅持15年沒有給學生留過課後書面作業,而她教過的學生數學成績均顯著提高。她給記者印象最深的話是:“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詳細]
 
教育部擬規定小學生不留書面作業
   “十條規定“對於作業量也作出了嚴格的要求,小學階段不能留書面作業,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安排學生參觀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社會設施……[詳細]
 
“減負十條”考驗改革者三重“落地智慧”
  細觀小學生“減負十條“的具體內容,不可謂不是素質教育的“正本清源”之舉。例如擬取消低年級考試、不留作業、陽光入學、均衡編班、“零起點”教學等內容……[詳細]
“不留書面作業”引爭議 減負考驗老師
  在近年來“鐵腕減負”的浙江,教育部門要求小學生書面作業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低年級不布置作業,老師要精心設計作業,做到精選、先做、全批並及時反饋……[詳細]
 
各方熱議
教育部“史上最嚴減負新規”會否又成一陣風?
網友建言《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 呼吁制度改變
教育部副司長:要讓“減負十條”既好看又管用
 
實施細節
  1.建立學生課業負擔公告制度。學校要將減負的目的要求通過家訪、召開家長會等方式廣泛向家長宣傳,引導家長主動配合學校的減負工作。
  2.區縣教育行政部門要設立監督電話,主動接受社會、家長的監督,並將監督電話和責任人報市教委中、小學處備案。
  3.市、區兩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中小學校減負工作的監督指導,校長作為減負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和區縣教育局簽訂責任書,切實將減負要求落實到教育教學各個環節。
  4.嚴禁公辦學校在職教師以任何形式進行有償補課;嚴禁公辦學校在職教師介紹學生參加社會辦學機構或個人的有償補課。
  5.設立義務教育學校減負工作專項督導,對區縣和學校執行減負規定情況進行督導檢查。實行督學責任區制度,責任督學定期深入學校巡視檢查,總結推廣先進經驗,糾正有章不循、有禁不止的違規行為。
  6.嚴肅查處違規行為,對違反減負規定者,一經查實要在全市通報批評,對學校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給予警示,直至調離工作崗位。
相關報道
市教委出臺規定明確標准
  天津將從控制學生在校時間、禁止節假日補課、控制作業總量、控制考試次數……[詳細]
有償家教老師調離崗位
  對違反減負規定者,一經查實要在全市通報批評,對學校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給予警示……[詳細]
天津出臺“史上最嚴減負令”
  天津市教委出臺新規,嚴控中小學生在校時間,嚴禁補課……被稱為“史上最嚴減負令”……[詳細]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基礎,其根本目的是培養人和發展人,其功能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中國式教育”一直以來承載了太多的內容,其改革的步伐也顯得步履蹣跚。不過應當肯定地說,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為中小學生減負已有了一些明顯的進展,看到了國家教育改革的決心。從“不留作業”的有效嘗試也證明了減負與提高成績和能力並不矛盾,應該鼓勵更多的教育從業者在現實中積極實踐、有效嘗試和不斷探索,為教育改革貢獻力量。教育改革不應是教育部門的獨角戲,全社會都應該來關心教育,支持教育,追求教育公平、注重教育質量、堅持立德樹人,讓中國教育改革的夢想早日實現。

 
新聞會客廳 2013年12月

Copyright (C) 2000-201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